怀念列侬:一个解答经济困惑的音乐天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 09:49 第一财经日报 | |||||||||
程实 12月8日,是一个缅怀旧人的日子。25年前的这一天,一个名叫查普曼的25岁疯狂青年用4颗罪恶的子弹结束了约翰·列侬40年辉煌无限的音乐人生。也许列侬并不是嗓音最美妙的歌手,但他绝对是最懂得观察和思考的音乐天使,他不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音乐遗产,更留下了发人深省的思想财富。
列侬之所以伟大,首先因为他是传奇乐队披头士(TheBeatles)的灵魂。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困惑于披头士乐队的名声斐然,因为从纯音乐的角度看,同时期的滚石乐队(R o l l i n g S t o n e)和谁乐队(T h e W h o)同样是驾驭旋律的行家里手。于是整整一个月,我都坐在图书馆的偏僻角落里,反复聆听披头士乐队留下的经典专辑,从《黄色潜水艇》、《白色专辑》、《神秘之旅》、《佩珀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到《橡胶灵魂》,终于在某个瞬间,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实。 披头士乐队简单、干净的音乐中,表达的却是物质时代生活的复杂和无奈,品味他们的离经叛道让在水泥森林中备受压抑的人们得到了一种宣泄和解脱,这种革命精神和代言效应,造就了披头士乐队卓尔不群的音乐地位。应该说,披头士用醉人的歌声吐露了很多人内心的经济迷惑:为什么财富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 在英国披头士乐队引领时尚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但物质生活的极度繁荣却带来了精神生活的压抑,近来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表明,绝对财富的积累并没有改变幸福“奢侈品”的属性,美国的问卷调查显示,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声称自己“很幸福”的人始终保持在30%左右的低水平,而声称自己“并不幸福”的比例几乎没有任何下降。 行为经济学给这一经济困惑提供了些许解释,从效用的“主观性”出发,人们的财富幸福感大部分来自于鹤立鸡群的“比较快感”,较之绝对财富,相对财富的增加才是幸福增加的真正原因。不管收入的具体数字是多少,只要和同类人相比是高的,人们就会感到骄傲和幸福。但遗憾的是,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处于同行业顶层的人数总是有限的,这种“相对财富地位”的稀缺使得财富幸福本质上就不可能普及。这种幸福的“相对财富说”带来了一个无奈的结论:人类追求财富的竞争本身就是一个“零和博弈”。然而,这种“零和博弈”中同时还包含着老鼠赛跑式的紧张和疲惫,这让曾经简单、轻松的快乐渐行渐远。 披头士乐队传达和宣泄了经济困惑,经济学解释了经济困惑,但他们都没有给出走出困惑的答案,这个任务留给了列侬。列侬的伟大不仅因为他是披头士的灵魂,更因为他是列侬。1970年披头士乐队分崩离析之后,列侬在爱妻大野洋子的支持下走上了孤独而自由的音乐个人之旅,1971年他奉献了美妙、高尚和深邃的不朽专辑——《想象》。 单飞的列侬在他的音乐中宣扬着爱、平等、和平和自由,而这正是治愈财富“忧郁症”的苦口良药。经济学在经济困惑面前的无能为力要归因于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哲学:个人效用最大化。这种理性的利己主义虽然为一整套行之有效、精密绝伦的市场运作体系提供了支撑,但并不能给精神世界的丰富带来过多帮助。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简单的财富幸福显然并不能满足人类的全部需求,此时在利他主义指导下对和平的畅想、对平等的追求、对自由的斗争、对爱的付出构成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来源。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听《想象》时的感动,这种感动让我心中不由自主地泛上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温暖和快乐。列侬已经死了,但天使还在唱歌,也许那些在财富游戏中“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人,还有那些在经济学模型推导和实证研究中“酒不醉人人自醉”的人,都应该平心静气地听听列侬,感受超越利己主义的博大和幸福。(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