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时的焦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09:18 第一财经日报 | |||||||||
这些天我一直都想不通,为什么美国民众在购物的时候表现得生龙活虎,可一到民意测验的时候就变得死气沉沉? 多种迹象显示,这个国家的经济确实很繁荣。各家各户不是在买房就是在翻修,更换频率快得惊人。2005年的现有住房销售有望达到710万栋,与以往同期相比,5%的失业率也相对较低。可到了民意测验的时候,美国民众却反应平平。密歇根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
这一调查连同其他结果,无一不在预示增长速度的缓慢和经济的衰退,由此所产生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今年10月份美国的轿车和卡车销售量下降了14%,因为虽然油价在回落,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偏高。随着能源消耗费用的增长,房产拥有者也将面临高额的冬季取暖费。JP摩根经济专家马克·列文森预测,就中等收入家庭而言,家住东北部的要比去年多消费900到1000美元,而家住中西部则要多消费700到800美元。房地产业的泡沫现象也将有所减退,甚至还有可能崩盘。因为手头余有现金,很多房产拥有者仍在迎着高价借钱买房,这可能会影响到那些普通购房者。要是经济大萧条真的来临,如今这种经济增长形势和民众意见不协调的现象也将不复存在。 不过真到了那个时候,对于我们自身思想和行为不一致的这种现象,我还能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虚假繁荣的后遗症。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拿现在和那个时候作比较,比较的结果往往都是厚古薄今,似乎现在的一切都不能和那时相提并论。那时的我们正向着美好的未来迈进,网络无所不在——美国公司掌控着整个网络世界,商业周期已经消亡或者正在消亡,利率和通货膨胀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股票市场只涨不跌,预算赤字不再出现,失业率维持较低水平。强有力的美国经济能够战胜任何灾难(比如1997年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与此同时,密歇根大学调查所得出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创下新高,于2000年1月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的112点。这一切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势态好。不过那一次似乎好得有些离谱,以至于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会一直这样好下去。我们管那次叫“新经济”,这也预示着游戏规则的变化。对于那次大发展,我们的解释是: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成果的及时采用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复兴。这些理由倒是挺充足,但是过于肤浅。想想那个长着招风耳、满脸雀斑、样子看起来笨笨的阿尔弗雷德·纽曼,有这样的人物来引领经济发展,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还有什么好怕的?” 美国人的最终幻想就是能够摆脱焦虑和不安,可现在这两样东西自己找上门复仇来了。他们心烦于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受困于房地产业的泡沫经济(股票和科技泡沫仍让我们心有余悸),头疼于巨大的贸易预算赤字,石油、恐怖主义、伊拉克问题还有潜在的流行性疾病让美国人一刻也不得消停。消费者情绪指数不高这一现状,倒是可以用担忧情绪的回归来做出解释,把它归结为人们对于未来缺乏信心。可是消费者实际消费能力强劲这一点却又如何解释呢?我们只能解释为个人消费能力并不受制于整体经济形势,而是取决于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在目前美国人的经济状况还没有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尽管美国人的心情像是在坐云霄飞车,可他们收入和财产却变化平平。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少数美国人表现出色,不过大多数人业绩平平。2000年以后,许多美国人业绩不佳,但是多数人(大都指有工作,固定收入和通过再融资购房的人)依然表现良好。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现在的美国经济要比那时强劲得多。这就有两个很好的证明:首先,资产净值——就是人们现在所有的减去他们所欠的,大约有50万亿美元,高于1999年的42万亿美元,人们的房产收入大于在股票市场的亏损;其次,2004年的个人平均收入比1999年上涨了9%,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停滞不前。 眼前摆着两种经济,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虚幻的;一种是眼睛所见到的,一种是耳朵所听到的。第一种比第二种更为可靠。我不会再费力去在它们之间划清界限,因为这样做并不能排除经济出现衰退和萧条的可能性。列文森认为消费者的购买力会逐渐减弱,密歇根大学负责消费者调查的主管理查德·科蒂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最近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可以在现实事件(飓风、油价上涨、利率上涨)中找到答案。但是我认为真实和虚幻的划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过去5年里,美国消费者所表现出来的柔韧性。他们能有这样不俗的表现,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从来不会像庸俗智者那样,在面临困境时彻底绝望——唧唧歪歪,喋喋不休。 (Latwp授权刊登兰峰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