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有一种痛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 16:58 经济观察报

  洁尘(成都) 差不多半个月了,还是在看关于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评传《哭涩的名声》。书太厚是一个原因。400多页,字又排得密,加上手头上事情很多,一天抽空只能看个二三十页。这本书内容密度也很大,除了源于资料(书信、谈话、日记等)的对普拉斯生平的详尽叙述之外,还有大量对其作品的分析,将之作品中的情绪和她当时的生活状态联系在一起加以学术化的解剖阐释。

  作为美国自白派的代表诗人,普拉斯在其只有30年的生命中饱受灵魂冲突和性格分裂的苦楚,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她缺什么呢?美貌、才情、充分的教育背景和优异的成绩,之后遇到英俊且杰出的夫君、生育两个美丽的孩子,另外还有那么多人的欣赏和宠爱……她什么都不缺啊,可以说女人在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上想要的一切她都得到了。普拉斯美国宠儿般的生活经历(除却她在8岁那年父亲去世这一遭遇),的确是普通作者难以理解普拉斯作品中那种强烈的痛苦的一大屏障。她呈现在作品中的痛苦是极端的、黑暗的、甚至是难以忍受的,她常常以死亡和厄运为写作主题,常见的意象有骷髅、溺死的人、毒蛇、装在瓶子里的胎儿,等等,非常不祥。这些东西并非她日常生活状态中的现实,但却是她内心的现实。《苦涩的名声》一书的作者安妮·史蒂文生充分考虑到一般读者对普拉斯其人其作的这一迷惑,她在序言里就写道:“西尔维亚·普拉斯所经历的苦境是内心极大的痛苦(当然,她也有一个个人的极乐之地),不过这是一种真的苦境,而这就同人类曾经天长日久为他们自己设计的种种苦境十分相似;因此这一苦境有其普遍的感染力和极度的危险性。”

  是的,我们首先得承认,普拉斯的痛苦并非她为了创作作品生发出的带有戏剧化色彩的伪饰和夸张,虽然是有很多这样的作者,但普拉斯不是。她的痛苦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被认同的元素,因而也就更加隐秘和独特,也就更加不为他人所理解。但是,这是一种真实的痛苦,我们不能因为对某种痛苦不能从常识和常情的角度加以认知和认同,就否认那种痛苦的存在。

  《哭涩的名声》一书较之以往关于普拉斯的传记类文章或书籍高了一截的地方在于,它进一步分析了一个饱受天性中分裂之苦的女人如何放纵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性格缺陷,使之越发不可控制,进一步加速了内心的分裂和混乱,最后导致自杀弃世的。她的野心和完美主义倾向在其中起到了推进其死亡的作用。安妮·史蒂文生在书中评价,“从全家来看,普拉斯一家文化上都胸怀大志并雄心勃勃,他们见解坚定地自由和开明,并深受爱默生观念论的影响,主张忠诚、认真工作、自力更生和极端拘谨的清教徒式的乐观主义。”可能就是这种典型的美国精神戕害了普拉斯的生命,但也成就了一个杰出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女诗人。

  普拉斯的前男友之一,她一度十分迷恋的理查德·沙逊曾规劝她,要“微笑和放松身心”,不要再“十分傲慢、冷酷、坚忍和心理紧张”。就是这个沙逊,一个看上去拥有东方式回避智慧的高人,很早就明白他欣赏的普拉斯不宜与他共度人生,于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她。之后的任务落在了其丈夫特德·休斯身上,他改变不了普拉斯,除了忍受她之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深处。作为后来的英国桂冠诗人,休斯能充分理解她作为诗人的挣扎,但难以认同她作为妻子的乖戾。这就是这种痛苦的标本性意义——无论是知己的理解也好,还是世人的不解也好,都对痛苦本身没有缓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纯粹的痛苦,所以能提炼出诗的结晶;而普拉斯本人,成为了这种纯粹痛苦的祭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