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捷克青年之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 19:36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 波

  因为人们不可能通过阅读而听到声音,于是仅从音乐的层面上来解释一张唱片,多数情形下是一件乏味而困窘的事情。譬如这张由布拉格美术学院院长、捷克共和国国家美术馆总策划人米兰·克尼日卡(Milan Knizak)创作的唱片《破碎的音乐》(Broken Music),灌录其中的这一堆与节奏和旋律无关、无意义、无意识、令人胃疼的声音,使人不可觅到合适的
专业词汇或贴切的比喻将之从理性的文字幻感为形象的听觉。然而行文至此,惯于从字句中编织逻辑的读者们或许会奇怪:一个职位皆与美术相关的人为何去做音乐?一个身居高位的人为何要做“令人胃疼的声音”?对这些问题展开回答,对一个评论者而言,恰恰是与在讲述一张偶像歌手的唱片时先细陈他的绯闻一样的技巧或伎俩,当然无可厚非。

  克尼日卡1940年生于捷克马里昂巴德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中学到大学一直在布拉格的专业艺术学校学习,1959到1962年间在捷克部队服役的经历,使他对当局的专制、高压、愚民政策深有体会并立志反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游历,令他开始相信用艺术来干涉政治的可行性,并成为当时纽约先锋艺术运动“激浪派”的中坚分子。这一流派中我们相对熟悉的艺术家有小野洋子(Yoko Ono)、约翰·凯奇(John Cage)和乔治·马西纳斯(George Macinnas)等。

  “激浪派”无论其理念还是方式,最简单来讲就是在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某种尽可能简单的互动与互袭。譬如在熨斗的表面焊满锋利的长钉,它是鲜活的现实,同时也是现实的倒错、悖论与碎片。克尼日卡当时的一件行为作品正是这样:一位穿着正统、考究的成年人在街中心严肃地玩泥巴。与多数先锋派及后现代主义者一样,“激浪派”要去颠覆的是学院的美学概念与传统的审美习惯。当你以一种“非艺术”的视角去体会这些作品时,反会觉得这些乱来的、不着调的作品却是以一种可怕的速度来贴近人的生活与内心。所谓艺术干涉政治的可靠程度,想必米兰·克尼日卡的信心正是从这一层面得来。

  然后他回家、造反、第一次入狱,那是1966到1968年间的事——在70年代初他又分别被当局监禁两次,各皆为一年。

  有趣的是,现在回头来看这个人迄今所做的事,他最常被人谈论的作为不关政治,甚至不是美术,而是音乐——至少从操作方式上来讲,他是“黑胶拼贴音乐”的开创者。作为“东欧激浪派”的首要人物,1968年他再次去美国时,感兴趣于当时“波普”一派所专营的商业/流行文化,他的做法是找来一些黑胶唱片,然后用刀划、用火烤、用腐蚀液浸泡,甚至将不同的唱片裁开后拼合起来,然后将这些被糟蹋的唱片放在唱机上播放,出来的声音即是他的作品。他做出了这样大量的唱片,并联同一些影像、

行为艺术家做多媒体现场,那些隔日就要为唱片清尘的乐迷一定会奇怪:这个家伙怎么可以疯成这样。

  米兰·克尼日卡自己也没有想到,1979年Multiphla唱片公司要求出版他的“音乐作品”——其实,那些被他肆意捣毁的唱片几乎再难以放出声音,其中极少可以放出的片段加起来也不够注满一张专辑起码的容量。于是他又找出几张他曾以同样方式涂抹、撕毁或倒置的乐谱,请乐团录音后补满了容量并出版——没错,正是这张《破碎的音乐》,而我手里这张,已是它第三次的再版了。

  《破碎的音乐》是他惟一的唱片,他再难找到对音乐的兴趣,或者说在欺辱那些唱片时他也没有对音乐动过一丝感情。他所关注的不过是作为日常“现成品”的黑胶唱片本身,其作品更应被归类于行为而不是现今时髦的“声音艺术”,声音不过是一种作为回响的噱头。他在80年代有一个装置作品再次用到了这些唱片:两百多张千疮百孔的黑胶唱片被嵌在博物馆一面240×120的墙上,前面端放一座基督的塑像,并用鲜红的颜料画出他的心脏,这个作品被命名为《列宁》。事实上,无论在《破碎的音乐》还是《列宁》中,这些黑胶唱片的用途和意义基本一致,它们无关音乐,无关艺术,甚至无关风格,而是偏激的世俗、错乱的象征,一种尽管属于梦境,却结结实实的现实主义。

  米兰·克尼日卡说:“艺术家必须富有现实主义情感,他的职责是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而人们一直秉持着一种错误的审美观念,将艺术视为逃避现实的渠道,或将两者完全分隔。现实是惟一的艺术——涂鸦、乡村庙宇里破损的泥塑、都市街道上由闸皮、风和树叶、少女的嬉笑声构成的音乐……这些是惟一的艺术。”

  在今天“黑胶拼贴音乐”在前卫派中已成行成市,米兰·克尼日卡虽是该派系先行者,却仅在操作层面受之无愧。现下这方面的音乐家,我们可能听说过的大概有香港的李劲松(Dj Dee),他时常在广州和上海演出,并为推动内地独立音乐发展做了不少事;再就是世界范畴内独立音乐里赫赫有名的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这个认定DJ与跳舞和说唱无关的狂徒以惊人的准确和精妙将黑胶音乐的采样与拼贴玩到极致,譬如他的《更多安可》(More Encores)专辑,将从古典乐到摇滚乐一些巨匠的经典歌曲裁切粉碎后捏合起来,却神奇地反馈出原作的风格与本味,这当然需要极高的音乐造诣——然而,越是强调音乐,离米兰·克尼日卡的原意越远。类似于制造原子弹的人,再也懒得去追忆始祖用火药来释放烟花的浪漫情怀。

  丝绒革命之后,米兰·克尼日卡被政府授予权力,他也欣然接纳。1990年,他为哈维尔做了一个裸体雕塑,并为斯大林只有一尺高的塑像上插了两把尖刀,旁边则摆满了鲜艳的塑料小花和毒蘑菇。之后,他很少作品问世。捷克体制内的旧势力根本不能接受他,说出很多他认为完全没有根据的坏话,而这些谣言却偏偏皆似有据可查,譬如他用政府经费来购买自己的作品,于是这些作品塞满了布拉格诸多美术馆之类。这个人如今衣冠楚楚,发福而严肃,并永远忘不了在记者面前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我在60年代时就像‘捷克青年之王’:健壮、刻苦、野蛮。”

  可说错乱的象征,抑或说结实的现实,无论怎样,当我们从现今布拉格诸多美术馆里见到那些被精美木饰外框圈住的破碎唱片时,会觉得它们暗示或背对的,正是一些人的一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