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
“学院派”是个老词了。讲起源,起码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法国皇帝成立了皇家美术学院,就是现在法兰西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当时法国皇帝路易14指派他的大臣科贝特(Jean-Baptiste Cobert)组成的,1671年成立,在此之前的1648年,已经成立了皇家绘画和雕塑院(L'Arade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Sculpture)。这样就有两个学院:一个是美术
学院,另外一个是绘画院和雕塑院。1793年,皇帝说干脆合并得了,这样就都成了皇家美术学院,其实内部还是分为三个独立的院:绘画院、雕塑院、建筑院,把造型艺术和建筑设计合并起来,统一在一个学院机制内。这个体制,影响了法国艺术发展的方向。因为有一个标准的教育机构,也就逐步形成了比较标准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并且影响到艺术风格。18世纪开始的新古典主义,与这个学院有密切的关系。
巴黎的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是通过考试招进来的,直到1968年,法国政府教育部觉得建筑专业应该完全放在工科学院中,这个学院的建筑方才终止,前后算算,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摄影出现之前,绘画主要是要写实,因此学院派其实是写实派的大本营。现在我们讲学院派,也就是指老式的写实主义训练方式。1850年代摄影出现,写实训练就成了大问题,因为无论你如何惟妙惟肖地描绘,还是不如照片来得准确,何况照片快得多,学院的教育中心原来是写实技法的训练,突然面临这样的局面,不知道如何反应。1860年代前后,巴黎出现了各种画家的私人工作室,挑战学院派。印象派的出现,其实也是挑战学院派,原来具有官方色彩的“沙龙”,还是由学院派把持,但是库尔贝在沙龙外面搭个棚子,搞了个“落选者沙龙”,抢了沙龙的风头,学院派就进一步衰落了。到徐悲鸿来留学的时候,学院派基本已经穷途末路。我就不知道怎么他就单挑学院派来学,还带回国内作为唯一体系推广。
学院派在俄国也还挺走运的,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列宁去世之后,苏联政府提倡写实主义,正是学院派的核心,因此学院派在西方虽然完全垮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反而蓬勃发展。我近年几次去巴黎高度美术学院去,看见的是学院派连痕迹都没有了,而在国内,却依然把持全国美术教育的整个体系,与18世纪无二样的素描、色彩、构图训练,连带天窗的工作室也与18世纪一样。2000年才落成的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室,大部分在顶层,据说方便天窗,我的天,天窗首先是学院派时期画模特时需要的,第二,天窗是还没有电的时候为了解决采光问题发明的,现在有电灯、有空调,还来天窗,怎么脑子就进入不到21世纪呢?天天在那里按照盎格尔、大维特时期的素描三大面五大调子磨时间,磨光了原来进校学生生机勃勃的精彩的思维,磨出了只会从陈旧技巧角度看艺术的沉闷的匠人,从历史来看,真是有些匪夷所思。每次走到巴黎那个学院的门口,我就往往会想起这些不可思议的情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