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
今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5.8%,低于第一季度的17.2%和去年近40%的涨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465亿元,增长77.5%。两组数据似乎为此前断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货紧缩的经济学家们再一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这两组数据确实有值得重视的方面。笔者认为,第一组数据应该是正常合理的,虽然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是,一方面是去年同期过高的利润水平,本身就有不合理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了作用,经济增长已经开始进入比较理性的阶段。第二组数据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定问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6.1%,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细细分析这些亏损原因,其实主要还是经济结构上的问题。在造成这些亏损原因中,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下游产品企业成本增加过大的原因是一个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上两组数据正说明我国宏观调控措施还没有真正到位,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真正到位。
衡量通货紧缩的关键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长期在低位运行、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流通中货币偏少、工业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等。虽然,目前最新统计的CPI为1.8%,有点低,但是,这个数字中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比较大。今年以来,自然灾害有可能导致粮食减产、价格上涨,所以后半年CPI有回升的可能。再加上油、煤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并且继续上涨的空间仍然很大;水、电、气价格已经开始上涨;景区门票价格大幅上涨已经付诸实施;房地产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等等。担心出现通货紧缩迹象的理由确实不足。
笔者同意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观点:经济是在缓慢下降,但这并不是坏事,“本来经过前期的增长,经济已经过热,所以现在不能断言已经进入通缩。”商务部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与哈继铭有着十分相似的观点:“去年这个时候有点热,今年增长速度下降一点,应该是向正常回归,一些前期过热的行业已经调整到位。”
笔者认为,不能够出现这样一种局面,面对过热、增速明显过快的经济状况,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后,经济出现合理回落,稍有效果,马上就有人又提出要防止通货紧缩。这会使决策者无所适从,并造成了不小危害。比如,国家实施抑制过高房价的措施,刚刚使房价出现上涨趋缓的苗头,一些所谓专家就跳出来说“要保护房地产业,调控措施不要过猛,否则会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显然,这些人把房地产业发展的目的,当作了为个别人和个别集团谋取暴利,丝毫没有考虑广大城市百姓买不起房、不能够安居的现实。
总之,不要轻言通货紧缩。从一两组指标变化,不能断定有通货紧缩迹象;通货紧缩也与经济运行的现实不符;扬言通货紧缩,必然会转移决策者的视线,影响决策,会耽误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