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手印是谁的并不重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8日 18:01 经济观察报

  连日来,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遭受的特大洪灾牵动人心,而教室墙上印着泥手印的照片,更是打动了每个国人的心弦。然而,在记者的踏查和走访中发现,墙上的泥手印应该不是在洪水中挣扎的孩子留下的,而是事后前来找孩子的学生家长或者搜救人员留下的。

  那墙上的手印,几乎让每个看到的国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痛楚。为此,有评论认为,那些小手印记录了孩子求生的最后挣扎,见证了灾难降临时生命的脆弱与无助,因此
,应该以尊重生命的名义,永远保留那面墙。

  是的,在悲痛中,我们也许忽略了很多的细节。比如那几个大手印,明显是成人的手;比如在水中,是不会留下那样深、那样明显的“泥”手印。这个小小的“节外生枝”,一时真的让我们似乎有点尴尬。在“意外”面前,显得我们的感动,有点盲目。而记者从四个方面证实,那些墙上的泥手印不是孩子留下,而是事后前来找孩子的学生家长或者搜救人员留下的,其实不就是暗含了这样一个“潜台词”吗?

  墙上的手印是谁留下的,真的很重要吗?就算是那些手印不是孩子在洪水中求生时最后挣扎的见证,那些手印难道就一文不值了吗?那面墙难道就不值得我们永远保留了吗?我们的感动就显得可笑了吗?我们的泪流的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会以最坏的恶意,去推测记者现在费神去推翻这一“事实”有何不良“居心”。毕竟,他们也只不过是在履行一个记者的责任。作为记者,他们也有责任告诉人们真相。但是,面对这个“真相”,我们对孩子的内疚,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减轻。

  在经过这场刻骨铭心的天灾人祸之后,教室墙上印着的那些泥手印,已经成了这种记忆烙下的一个标志,已经化作了人们心中一个铭记灾难的符号。无论他是孩子还是家长留下的,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山东 石敬涛)

  停产不等于安全

  近两年来,有些地方每到重大节假日或全国全省性重要会议期间,为确保其间安全生产不发生重大事故,避免不良影响,对煤矿、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企业采取一律停产保安全的措施,对此,有关人士持有不同看法。

  有从事安全生产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认为,在重大节假日和重要会议期间,对小煤矿、烟花爆竹等易出事故的高危企业一律采取停产的做法,在安全管理上只是一种短期效应,是治标不治本的被动应对措施。这一做法时间一长,业主已经掌握规律并相应地采取应对之策:每当重大节日或重要会议之前,大家都清楚政府部门即将采取停产措施,于是往往就在停产前或复产后开足马力日夜加班加点拼命突击生产增产,以弥补停产期间企业的损失,这样,在停产前后往往容易造成隐患酿发事故。因此,有关专家指出,在重大节假日和重要会议期间,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不能简单地一停了之,停产不等于安全。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停产前和复产后的安全管理,把安全生产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彻底扭转安全生产管理的被动局面。

  (江西 杨学锋)

  殡葬暴利本质是垄断暴利

  据报道,“一般利润保证在300%左右,甚至有些高达1000%甚至2000%。”这组数据描述的不是房地产,也不是电信、手机、电脑等人们眼中的高科技产业,而是殡葬业。

  “给生者以慰藉,使故者得安息”,这本应是殡葬业的服务理念。然而,现在似乎“死都死不起”了。殡葬业的“黑色暴利”令众多痛失亲朋好友的人们在悲痛之外,还要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忧愁。

  不久前,广西桂林市尧山“善终服务社”殡仪车首开广西民营资本进入殡葬业的先河,开展免费运送死者遗体业务,但很快就被当地民政部门叫停。桂林市民政局称,“善终服务社”资金来源于个体自筹,不是国家投资兴办也不是自治区民政部门审批的利用非国家财政性资金建设的殡仪服务机构,故不具备“殡葬服务站”的资质,因而不能从事尸体运送业务。

  “殡葬”作为与民政部门有着紧密联系的“独门生意”,这种垄断与政府的行政权力紧紧联系在一起。

  著名经济学家、国情专家胡鞍钢曾经指出:政府既是一个强制性机器,同时也是一个服务机构,政府只应当具有对强制的垄断,而在非强制性的服务领域,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与其他任何人处于平等地位。

  属于服务领域的“殡葬”服务,虽然自去年开始对民资开放,但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并未能获得应有的资格。只有政府后退,市场才能回归。

  (江西 澎湖湾)

  熊养殖,不人道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14日表示,近来国外个别媒体报道称,中国许多地方在利用活熊取胆过程中存在虐待现象,这些报道有失客观、全面和公正。中国在养熊取胆方面已经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 。

  那么有关部门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尽快查处那些虐待野生动物的个别行为,从而消除个别报道带来的不良影响。

  最应当反思的是:为什么虐待动物存在如此根深蒂固的“民间基础”、“生存土壤”,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时还是有几条虐待动物的新闻跳出来震撼我们的眼球、撞击我们的心灵?

  但凡将一种野生动物“圈养”起来,进行“产业化”大规模开发,利益至上的眼光就很容易压倒一切,包括基本的人道伦理、自然保护原则,这是我们在许多事例与现象中得出的教训。在功利、情感和理性三者之间,产业化带来的巨大财富前景容易造成人们欲望的膨胀和心理的失衡。

  “熊全身都是宝”,其潜台词就是这生灵的身体已经货币化了,因此,打击活熊取胆的虐待现象,不仅仅是加强动物保护立法和加大执法力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重新检讨所谓动物养殖产业化的价值取向。

  (四川 安平)

  (以上评论不代表本报观点)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