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跨过思想之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 16:31 人民网-市场报

  记者  乔玉松

  从一种境界走进另一种境界很难,但从一种境界走出另一种境界更难,在这两种境界之间隔着一张无形的思想之门,只要轻轻一碰走进或走出另一种境界的大门就会随之打开,可是由于习惯、思维的定势让人们固步自封,停留在已有的认识层面,最终很难跨越过这张无形的思想之门。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些人总是在事后拍着大腿感叹着说,当初怎么就没想到啊!是啊,当初根本就无法想到,因为习惯的势力早已经把我们的思维紧紧的钳箍在脑海深处。无法超越的是自我。这如果是个人的不幸,那么有个故事或许是能让古人和今人共同反省一下。相传,春秋时期的鲁国有这样一条规定:即为了鲁国人的尊严,凡是在其他诸侯国中见到鲁国“籍”的奴隶,每个鲁国人都可以用钱赎回,并且所花的钱事后可到鲁国的国库“报销”。据说,孔子的一位弟子在“国外”巡游时,花钱赎回一个鲁国“籍”的奴隶,事后竟未到国库报销,而由自己承担赎回奴隶的一切费用。让人不解的是孔子知道此事后,非但没有赞扬弟子的这种行为,反而严厉地训斥了他一顿。说来真是凑巧,孔子的另一位弟子有一次见到有人落水,他奋不顾身将其搭救上岸,然而事后这位孔子的门生竟然“见利忘义”,接受了被救者的“贵重”的酬谢物———一头牛。简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孔子对此弟子的所作所为大加赞赏。

  这两个故事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会褒孔子的第一位弟子而“非”第二个弟子,可是圣人的境界终究是不同我们凡人,见地总是高于我们凡人一筹,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解释的吧。

  第一,花自己的钱去赎买奴隶,虽然给国家省了钱而显的很“义”,但是如果对此“义行”大加鼓励和渲染,则那些原本想用国家的钱赎回奴隶的人,就可能放弃赎买的机会,以期避免和那些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去背那“见利忘义”的骂名。结果这种掏自己腰包为国家着想的“义”,最终便会事与愿违使许多鲁国的奴隶难以被赎回。第二,虽说拯救他人的生命后收受谢礼表面上来看于“义”相悖,但只有当人们意识到他的“勇为”极可能收到回报时,才会有更多的人去“见义勇为”,结果,使更多的处于危难之中的人获得救助。

  从孔子的解释来看,终极目标只有一个: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有时也不发生矛盾。我们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只强调无私奉献,不讲报酬,使我们走了很大的一段弯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邓小平的南巡谈话,让我们把步子迈得再大一点,胆子再大一点,说到底也就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今天我们再谈市场经济,年轻人是难以想象得到的,在十年前是个什么样子,在二十年前又是个什么样子,三十年、四十年前……历史从来都不能假设,但总还是有先知先觉走在我们凡人的前面,以至让同时代的人是那样的无法翘首企及。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