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若水
商家拼着命地打折,消费者疯了似地消费,喧闹过去,在各种喜人盘点后,人们似乎有点被涮后的清醒:黄金周到底是谁的黄金周?
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北京市工商局、市消协受理消费投诉量比去年同期增涨了两
倍。这些投诉主要涉及商品质量的投诉与消费服务质量投诉。有商家虚假宣传的、不按标注价格销售商品的、也有服务态度恶劣,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的。
年年盘点黄金周,旅游景点游人爆棚,商家们卖得“钵满盆溢”, 消费市场狠狠“火”上一把,这些吸引人们“眼球”的“假日经济”,在某种程度上遮盖了黄金周里的“遗憾多多”。喧闹退去后不禁思索:这样让消费者遗憾多多的“假日经济”,难道是一种成熟的经济形态吗?
在各方大势宣传黄金周效应时,已有相关人士提出,旅游资源、交通资源等都是相对固定的,遇到长假游客剧增,接待能力跟不上,服务质量大打折扣也就不可避免。比如各大宾馆人满为患,火车、飞机晚点。实际上,这正是黄金周所带来的制度性缺陷。黄金周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了。
显然,种种黄金周的遗憾,种种关于“假日经济”的不和谐声音都在说明,我们的“黄金周”还缺乏相配套的消费信息指导及各种调控措施。而在这些商家欺客、服务“缩水”之类现象的背后,是一味盯住消费者腰包的“假日经济”,它是商家发财的好时机,却离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还很远,这样的“假日经济”又从何谈提升假日附加值,形成良性、健康的经济形态?
可以肯定,黄金周绝不是商家的发财日。“假日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必须让商家和消费者都得到应有的好处。问题是,黄金周的种种遗憾说明,这样“假日经济”展示的却是市场经济中最不成熟的一面。比如,为什么黄金周里种种信息服务跟不上,给消费者带来那么多的不便?为什么黄金周里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难不成假日经济就能背离诚信经济的要求?
盲目沉醉于假日的热消费所带来的商机如同服用兴奋剂,过一把销售额猛增的瘾后,取而代之的只会是疲软甚至衰亡。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无处不在,如果不遵守市场经济规律,难免会被这只无情的手狠狠地耍上一回。时至今日,可以说改革黄金周,首先就要让依附于黄金周里的“假日经济”健康起来。
当然,消费者的遗憾还告诉我们,黄金周里,我们眼里不应该只有“黄金”;假日经济也不能只盯着“经济”。假日是老百姓身心放松,休闲娱乐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假日娱乐性、假日参与性的提升呢?之所以不能把“文化”的文章做足,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原因就在于“假日消费”成为黄金周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没有了文化底蕴的经济形态,也只会是短命的经济。
又一个“五一”黄金周过去了,从媒体对黄金周的盘点中,笔者能够感受到消费者的一种盲从,但更能感受到消费者的无奈。消费者在黄金周的消费热潮中,要审时度势,冷静对待;商家们更应借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拓宽商业行为的前景。更重要的,相关部门要对黄金周中的“假日经济”进行积极指导,合理调控,改革黄金周的经济与文化元素,通过不断拓展新消费和文化领域,完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以促进这一经济形式的健康运行,让消费者和商家都获取合理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