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在他去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学生们竟发表了千余篇悼念文章,而且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而终年57岁,在上海交大任教17年,在很多人眼中聪慧超群、学识渊博,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的这位老师的死却引发了争议。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候的他还仅仅是个讲师。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也有人认为,以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不能算是功成名就,但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他的分量却很重很重……(据《北京青年报》4月5日报道)
看到这则消息,最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为什么一名普通的讲师之死会在学生中产生如此轰动性的效应?对于时下融入了过多“铜迹”色彩的师风、学风,出现如此壮观的“千文悼师现象”,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话题。对于同样身处教育一线的我来说,“千文悼师现象”深深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
其一,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这个问题,晏才宏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最动人的诠释。“晏老师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像是学生的一个老朋友。”在上海交大,很多学生都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的确,作为一名教师,他把自己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上,甚至还在家里专门开设了一间“答疑房”,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为学生答疑,无论在校还是在家,他的身边都经常围着一群不时提问的学生,而更令人感佩的是他对学生的耐心和热情。试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如此不计较任何得失的老师,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他时常开玩笑说:“学生满意我的课,比吃猪蹄还香。”是啊,如此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如此以学生需要为第一的老师,哪一个学生对他不怀念才怪呢!而学生们如果内心没有发自肺腑的怀念,又怎么会自发出现“千文悼师现象”这道瑰丽的“风景”呢!
其二,教师最重要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作为一名教师,其价值究竟是体现在职称、论文上,还是体现在学生的认可上?从晏才宏老师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与称赞应该是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所首先追求的一个目标,诸如论文、职称等个人利益只能位居其次才是。而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而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仅仅由于没有论文,在去世之时还只是个讲师。更让常人难以理解的是,就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他还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是啊,作为一名讲师,他的确问心无愧。试问,同样是身为人师的人,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作为教师,我问心无愧,作为教授,我问心无愧,作为导师,我问心无愧……
其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学风?记得有一个学生这样在网上留言:“希望像这样的好老师能多一点,相信所有晏才宏老师的学生都会做一个像他那样热爱事业、认真负责、不求名利的人。”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首先得有什么样的老师。晏老师很少接项目,他觉得,教师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不管是讲师还是大教授,教学带来的成效要远比单单的科研大得多。而与时下那些追逐金钱、名利的人来说,晏才宏的言传身教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教风:“不给学生上课,怎么能叫‘教授’呢?少出几项科研成果,受影响的是学校本身;而误人子弟,受害的却是全社会。” 有人认为,与那些为了评职称而不顾教学,甚至七拼八凑出一些含金量极低的论文的教师来说,晏才宏宁肯不要头衔和待遇,也不制造“学术垃圾”的做法,实属难能可贵。
正如有句歌词唱的那样:老百姓的心中有杆秤。其实,在学生的心里也有衡量老师的一把尺子,也正是这把尺子制造出了“千文悼师现象”。为此,笔者真诚的希望更多的为人师者能够在这种现象的感染下,汲取一些净化自己心灵的精神力量。如此,方是对晏老师最好的怀念。
(稿源:红网)
(作者:孙广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