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若单是讲课好,并不足以赢得学生如此爱戴,最令人感佩的是他对学生的耐心和热情。已到上海交大任教17年的晏才宏,在很多人眼中聪慧超群、学识渊博,却至死连个副教授也没评上,但从未有人听他对自己清贫无闻的处境有所抱怨。教书本身是他最大的乐趣,为此耽误了写论文评职称,他似乎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惜。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4月5日新华网)
晏才宏“问心无愧”,可我总觉得我们对待这样一位优秀的教师实在有愧。在大学任教十七年的优秀教师,却连副教授都评不上,细细想来,这里有着许多教师的种种无奈。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品德高尚,教学能力强,待遇方面和职称方面要鼓励这样的教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像晏才宏这样的优秀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评职称也评不上,这很难说不是一种悲哀。
说实话,这种现象的出现,关键是我们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现在学校评职称,首先不是看你的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而是看有没有论文,有没有“成果”,学历怎么样,至于课上得怎么样反倒不是很重要。而教师的待遇往往与职称挂钩,没有职称就谈不上一切。正是这样一种政策,使得很多教师无心教书,倒是对于发表论文之类非常热心,把主要精力放在写论文上,想方设法去发表论文。也正是这么一种导向,使得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生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也正是这么一种导向,助长了学术界浮躁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高校中的诸多问题,也可能与这个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如果这个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危害将是非常深远的。
晏才宏老师走了,还有更多这样的老师在辛勤劳动。为了不愧对这些“问心无愧”的人,我们学校的职称制度是不是要改一改了。当然,这不完全是学校的事,还有人事部门等单位的配合。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
(稿源:红网)
(作者:张之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