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沉重的三公消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21:14 红网 | |||||||||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高达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 这7000亿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第一,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而这个数字是我国中等以下城镇大多数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第二,据“中国人口信息网”的资料,2002年我国17---64岁的有劳动能力为社会创造
其实,对这样的7000亿感到沉重的并非只有老百姓,国家也曾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改进。仅公款吃喝历年来出台多个规定,“四菜一汤”、“宴席税”、“实名制”等,结果收效甚微;公车改革更是沸沸扬扬,改革“成果”得不到大多数公众的认可;出国考察,有关部门也多次规定,可总是“对策”高于“政策”。为什么治理“三公”这么难?老百姓一言一弊之:因为能“享受”“三公”待遇的多是各级官员,让他们用自己的手“割”自己的肉,难啊! 对这7000亿的“三公”消费,国家感到沉重,老百姓感到沉重,也有的人认为很正常,并没有“沉重”的感觉。这就是一些经常从“三公”消费中得到实惠的人。他们中有的“烟酒基本靠送,工资基本不动”、有的“公车一转,财源不断”、有的把出国“考察”当作一种“恩赐”,一种“待遇”,出去一趟几万、几十万元花了,至于“考察”出了什么?只有自己知道。你想,这样的人能对7000亿的“三公”消费有“沉重”感吗? 话又说回来,“沉重”归沉重,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观念的转变,现在的老百姓对“三公”消费的“合理存在”是有一定的理解和宽容度的。从上到下他们并不否定这种消费的“必要”,只是希望能堵塞漏洞,完善管理,把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刀刃”上去。 (稿源:红网) (作者:李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