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女大学生要和一位48岁,生活没有自理能力的乞丐结婚,在门户之见林立的当下中国,这绝对属于不是“天方夜谭”的天方夜谭了。媒体言之凿凿,甚至还配上了一副打了一点马赛克的照片作为两人情投意合的佐证,作为看惯了世态炎凉的老百姓,确实不由有些悚然动容。在“啪啪”的网络点击声中,一方面我们对那位精神超脱的女大学生真诚地行“注目礼”,另一方面我们更想探求这位乞丐“揽得美人归”的个中缘由。
可惜,当广大受众眼角有些发酸,那些喜欢“借鸡下蛋”写时评的朋友在大发感慨的时候,这个发生在阳光下的爱情“童话”倏然间炮炸了,炸得人一愣一愣的,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真的还是假的”。现在看来,这次记者是真正深入了现场,进行了缜密的调查,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起来了”——女大学生连呼被欺骗,老乞丐风流成性!
仔细想想,这个在阳光下存活了几天功夫的美丽“童话”,到底俘虏了多少受众的“眼球”?真是“一面是文字,一面是垃圾”。手段高明的老乞丐,捉弄一下只求发稿的记者;欣喜若狂,如获至宝的记者,用涂满情感油彩的文字“甘蔗”,把期盼“童话”再现的广大受众嚼得云里雾里,恐怕这也是文化传媒时代才能上演的一道“畸形”景观了。
一刻值千金的网络时代,满足于新闻的轰动效应,而不经过审慎的调查取证,仅凭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而短、平、快地将所谓的新闻“仓促上阵”,看来我们不能只将道德的利剑刺向那个欺世盗名的老乞丐,更值得反省的是我们部分媒体,还有我们受众脆弱至极的情感防线。
炮制媒体“童话”,让受众眼角“发炎”,这是不是也算新闻造假呢?多些审慎的现实主义,少些急功近利的伪浪漫主义,面对渐渐散去的“童话”气泡,但愿这不是2005年愚人节的礼物,“吃一堑,长一智”后我们也不妨大声地提醒每一个人!
(稿源:红网)
(作者:李仕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