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国
3月28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当公车改革正成为一场全国性运动的时候,作为车改先行者的浙江省却于本月初骤然叫停。记者调查得知,以公车货币化为特点的改革实践出现了许多问题,使政策的公平在利益重新分配中面临着考验———如按工作需要补助不得不让位于按级别补助;交通补助成为公务员普遍加薪和官员合法大笔捞钱的借口;一般公务员甚
至社会公众的声音被排除在车改决策之外;公务用车公司化方案最好,但没有人愿意尝试等等。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车改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单位的一把手。”
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但并不意外。因为改革不是顺水行舟,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各种形式的车改都犯了一个通病:让已经长期享受公车利益的群体自我主持改革决策,让各级“一把手”在自己身上“剜肉”。这种不符合逻辑的改革,很难奏效。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推行的不少改革,基本上都是采用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方式,也就是由各级部门的主要官员依靠权力强制推进。从效果看,改革如果是在回避“一把手”利益的领域里,都非常有效。可是,改革一旦拿“一把手”的利益开刀,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车改的矛头直指各级“一把手”,这次改革的方式理应与以往不同。遗憾的是,浙江的车改仍然使用了依靠行政力量自我推进的老方式,结果可想而知。
这样说并非是对各级官员的整体否定。常识告诉我们,整个人类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弱点:在利益面前,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向自我倾斜;如果不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大都不能中立地思考问题,不能作出科学、公正的判断和决策。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办法来制约或矫正这个弱点。具体到车改,最有效的制约方式就是将其透明化、民主化。比如,由中立的部门或组织举办车改听证会(真正意义上的听证会),让与公车有关的各方群体代言人(包括普通纳税人,人大代表、专家代表、一般公务员代表、官员代表、财政部门代表、公车司机代表、出租车公司代表等),坐在一起,各自陈述意见或建议,经过平等、充分的博弈后,形成的车改方案,然后在媒体上公布,再次征求公众的意见,确定方案并严格执行。变“自己关门搞改革”为公众监督之下的改革,虽然出于利益考虑,“一把手”仍然会是改革的阻力,但其权力有限,并受到有效制约,阻力就不会太大。
公车改革是在公众意见太大、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的压力下出台的,如果半途而废,无疑会打击公众和改革者的信心。但愿浙江省的这次叫停只是一次休整和思考,只是全面展开更加公平、强硬的公车改革的一个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