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圆明园公园铺设防渗膜工程能引起轩然大波,实出偶然。远在兰州的大学教授张正春到北京出差,在圆明园参观时,才目睹了这一“宏伟工程”。如果他没有北京之行,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没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精神,这件事或许就在若干天后,伴随着水流进入圆明园而永久沉于水底———此前,无论是在媒体还是政府权威部门那里,公众都没有见到关于此事的只言片语。
圆明园该不该铺设防渗膜,专家和公园管理者显然针锋相对。
专家们认为,对圆明园的天然湖底和河道进行严密的全防渗处理,一会破坏圆明园的整体生态系统,隔断了水的自然循环,把本来就不能流动的湖水彻底变成了“死水”;二会破坏圆明园的古典园林风格,圆明园的真山真水、山水相连、浑然一体的风格将不复存在。
而圆明园管理处负责人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保住圆明园有限的水资源,保护圆明园的生态环境”,他说,防渗是无奈之举:北京非常缺水,水很贵,补不起———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几年之后,水价会更高,更用不起。
大致说来,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一是为了少补水,二是为了省钱,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更多的钱来补水。每年数百万的补水费让一个公园来承担,的确困难,再加上这种铺设的负面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为眼下计,实施防渗工程也就在情理之中。
圆明园管理者的困境,源于对圆明园责、权、利的不明确。
细化而言,正如有专家已经提出的,圆明园是国家的公园、首都的公园还只是企业的公园?圆明园是遗址公园、生态公园还是商业公园?圆明园是北京城的城市生态还是只为旅游用水的景观生态?圆明园的“生态旅游”是保育、涵养、学习生态的公益性旅游,还是以榨取生态的商业旅游?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遭受帝国主义破坏的遗址,圆明园承载的是一段不能抹杀的历史,所以,她应该是属于国家的,同时因为她在北京市,北京市也应该有一些扶持措施,但是,无论怎么说,圆明园不应该是公园自己的,她的保养所需(用水和资金)应该由国家和北京市按适当比例承担,公园管理者只是代行国家和北京市的管理之责;公园内大的工程也要由国家和北京市经过一定的程序调研、讨论后民主决策,不能由公园管理者自己决定;公园不宜把旅游收入作为第一目标———因为游客们去圆明园,最想看的是被破坏的遗址,而不是去划船、去游览———如果公园通过旅游得到一些利益,其收益的使用也应该坚持“取之公园、用之公园”的宗旨,不足部分由国家和北京市按照责任划分分别承担。
我们认同专家对圆明园的功能定位:圆明园保留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之美、野生之美,不能像对待普通公园那样改造圆明园,不能刻意追求划船游览和人工景观,否则会降低圆明园的品位,这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但是,如果不能对圆明园管理体制上进行正本清源,不能明确公园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能明确责任以及相对应的权力界限,没有建立越权、渎职等问责机制,类似事件还会发生。
所以,当务之急,由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成立一个调研决策机构,迅速决定是不是继续铺设防渗膜;从长远来看,应该进一步明确其责权利,因为类似现象不仅仅圆明园一家存在,北京市不少公园、遗址和博物馆都面临类似的困境,而保护好这些难以复制的“宝贝”,是超越经济利益的时代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