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是慢半拍 深层追问洋品牌连续风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 |||||||||
见习记者 范思立 亨氏、肯德基部分产品发现“苏丹红一号”,卡夫被指在华销售含有转基因食品,联合利华“立顿”速溶茶被责存在质量问题……近来一向让国内消费者津津乐道为“安全优质”的洋品牌,却因质量争议备受国人瞩目,让大家信赖的大牌跨国公司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三月倒春寒”。
每每总慢半拍 “每一次引起消费者恐慌的食品安全事件,很多都是国外先披露报道,之后我们国家才跟进,开始关注相关产品并对其进行追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谢扬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对此忧心仲仲。 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公布了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生产的618种食品可能含有苏丹红一号,向消费者发出警告,此消息一经传出,全球哗然。2月23日中国对苏丹红一号开始追查,3月2日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首先在北京被查获。 3月14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北京披露,根据该组织委托欧洲基因时代公司对中国市场上28种食品的检测,卡夫生产的乐之三明治饼干和金宝汤生产的金宝金黄玉米汤中含有转基因成分。而就在媒体向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探询时,得到的答复却是“还不知道这件事”、“目前还没有对国内食品做过转基因方面的调查”。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许多速溶茶里的氟化物含量超标,过量饮用会引发骨骼氟中毒,3月22日我们才回头审视此事。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为什么总是慢半拍? 标准缺失还是监管缺失? 洋品牌屡屡出问题,是标准的缺失,亦或是政府监管的缺失,到底应该归结在哪里? 谢扬表示,从供货商到最终的产品,在整个产业流程中,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监测标准让企业实施约束。一些跨国公司在自己的发达国家母国建立了就当地环境而言已经非常完备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在我国市场上的某些问题在其母国就不会出现。跨国公司在供应商提供的原料把关中没有做好自测和自查,他们的责任不可回避,这些公司使用中国国内生产的原材料,但没有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完善其质量监督检测和风险预防体系,就会出问题。他说,目前中国在食品安全监测上和西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包括施行标准和检测方法。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规定都比较粗放,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还缺少一个更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目前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设立弥补性标准。“当然食品安全监测标准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评判某一个标准的高低”。 谢扬指出,另一方面,我国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漏洞也使问题产品有了生存空间。进出口食品要经过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企业生产的食品出厂要经过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而卫生、农业等部门也关注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导致一些领域重复检测,而一些领域得不到检测。他说,对于此,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去年9月,国务院号决定,按照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责任。从今年1月开始,卫生监督职责划归质检部门,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品等消费环节的监管,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不可神化洋品牌 谢扬谈到,因为很多跨国公司掌握着市场占有率,掌控着消费导向,国内许多消费者对洋品牌趋之若鹜。而且在西方,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只是市场准入的最低门槛,许多人对跨国公司有迷信心态,认为跨国公司企业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其产品质量必然有保证。事实证明,即使是世界知名品牌,也不能绝对保证产品质量不出问题。 谢扬还指出,某些跨国公司确实采用双重标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存在歧视,例如卡夫公司的转基因饼干和金宝汤的转基因成分,这两家食品企业都曾在欧洲市场作过不使用转基因原料的承诺。 谢扬最后指出,我们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在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测很多是民间行为,消费者自发组织起来对消费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测和监督。他充满期望地说到:“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也需要全体国人消费意识的自我发育和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