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新军/文
尽管从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开始,西部诸多地区就认识到人才匮乏和人才流失是困扰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但在五年之后的今天,这一状况并未获得根本性的好转。今年两会期间,人才流失问题依然是来自西部地区的代表委员们经常提起的话题。代表委员们形象地说,过去是孔雀东南飞,现在则是连麻雀都要一起飞了。
这样的比喻并不过分。在过去的十年里,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就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的大学。而这,还仅仅是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有关的统计数字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新疆近年来调往内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达两万多人,青海省20年来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估计在5万人以上。陕西省前年毕业的4600多名硕士学位以上的研究生,有80%择业到了东部。甘肃省每年在外地高校培养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回归率只有40%,甘肃农业大学培养的27名畜牧业硕士研究生现已全部调走。
对于急于发展经济、急需各类人才的西部地区来说,这样的现实的确令人堪忧。
尽管西部地区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但在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毫无优势的环境、收入以及机会面前,西部地区显得束手无策。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落实的问题而成了西部一些地区的一厢情愿。
条件艰苦、待遇较低,经济总量小,吸纳聚集人才的能力弱,这是造成西部人才短缺的客观因素;而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本地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造成自身人才严重流失,则是西部地区不容忽视的原因。因此,西部人才建设也同样存在一个“水土保持的问题。
显然,西部地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2004年,青海省就陆续出台了包括职称评定中否决“一票否决、非公人员享受“平等待遇、允许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等一系列关于职称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在当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但是,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才成长并发挥作用的“生态环境”,即使职称问题解决了,一些人可能到头来还是会选择离开。
对西部地区来说,在合理、公平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建立起来以前,孔雀带领麻雀一起东南飞的局面可能很难有大的改变。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单凭喊几句口号显然是不行的。在环境、待遇等方面都不如东部地区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只有长时间坚持做些扎扎实实的、让人看得见的工作,才有希望走出人才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