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的《南方都市报》发表了王晓渔先生的《语文课本需要改革,但不能改成新闻联播》的文章,对上海最新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本收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一篇新闻特写以及现行教材呈现出的“时事化”倾向提出了质疑。认为随着文化界对语文教育的质疑,如今的语文课本又有成为“新闻联播”的趋势。对此,我也有话要说,现在说出来与王晓渔先生商榷。
印度洋沿岸的地震与海啸造成的灾难震惊了全世界,同时也波及了美国的课堂,教师们及时地给中小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对此,《中国教师报》在第101期曾作了一个整版的报导,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么一句话:“对于美国的教师来说,自从“9•11”事件以来,这样的教学调整就已习以为常了。”对不少中国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做法恐怕还是十分陌生或者说是不能接受的,虽然新课程纲要早已提出了“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要求,但仍有不少人对课程资源建设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缺乏基本的认识。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课堂是不能随意置喙的神庙圣殿,教材就是不可变动的“四书五经”,老师的职责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学生的任务就是规规矩矩地在课堂上听讲并按时完成作业。
教材当然需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经典的作品来支撑,但它绝不拒绝现时精彩纷呈的生活;教材当然是课堂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决不是教学资源的全部。可以说,我们现行的教材对时文的关注不是太热切了,而是太冷淡了;教材引进时文也不是太多太及时了,而是太少太滞后了。我们是否认真地思考过:我们的每一部教材都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吗?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生命成长的渴求吗?作为教材的编写者,作为教师,就应该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了解社会上每一次重大的事件;把握生活中的每一次细微的感动,敏锐地捕捉每一个可能会激起无限波澜的细节与瞬间,用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与独到的人生感悟去触动学生的神经,触发学生的思维,和学生一起关注与思考日新月异的世界、绚丽多彩的生活、层出不穷的事件、千姿百态的人物。
刘翔进入语文课本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的意义,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一种理念——教材要关注现实,课堂要面向生活。选什么文恰当自然可以再斟酌,课后的练习设计也的确有点概念化,程式化了;但学生和教师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不同的阅读体验提出另一种问题,作出另一种个性化的解读。我们曾对古人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着“四书五经”的这种封闭的教材观表示了多么的不屑,我们也曾对古人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姿态表示了极端的鄙视;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曾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三个面向”也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可如今我们自己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教材经”――当“神舟五号”升空的时候,你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了太空了吗?当雅典奥运会尘埃落定,国人在为金牌而狂的时候,你让学生寻求了奥运的本意、体育的真义了吗?在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那令人揪心的四十八小时里,你和学生一起为人质的安全祈祷了吗?当班级的学生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时候,你和学生一起探讨过解决的方案吗?
我们究竟要造就怎么样的人才呢?如果我们要培养的是心怀天下,目光远大,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我们的教材与课堂就应该笑迎八面来风,激荡九洲风雷,容纳日月乾坤,包藏天地山川,为每一次的日出而唤呼,为每一次的微笑而感动。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先导,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实践,而这种改革带给我们的将会是热情与惊喜,而不是像王晓渔先生那样的“越改越凉”的担心与忧虑。
(稿源:红网)
(作者:沈春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