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留灰色清关问题应由中俄协商解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 08:57 新京报 | |||||||||
3月12日,莫斯科警方强行扣押了温州商人存放于当地仓库的大批商品。我驻俄罗斯公使程国平3月19日紧急约见俄罗斯外交部主管官员,表示在“灰色清关”问题没有正式解决前,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采取行动,损害对方商人的合法权益。(3月20日《新京报》)所谓“灰色清关”,是指俄罗斯本国一些官商勾结的“通关公司”,帮助进口商品以低于法定水平的税率进入俄罗斯市场。主要方式为“包机包税”和“包车包税”。按此方式,进口商表面上节约了成本,但由于拿不到正规报关单据,商品权属不得不陷入法律保护的“真空状态”
早期的“灰色清关”,大都得到俄罗斯海关方面的默许,该国小商品市场之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走向繁荣,很大程度是受“灰色清关”推动。但是,这一贸易方式毕竟属于搬不上台面的“潜规则”,贪污、贿赂、滥用罚没权等腐败行为都由此衍生。两国贸易发展到一定规模,“灰色清关”反而成为制约两国民间合作的瓶颈。 从2004年1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施行新的《海关法典》,根据新法典规定,海关应加大通关程序的透明度,简化通关手续,对“灰色清关”行为,法典也着手进行打击,规定任何“灰色报关”行为都将受到惩处,轻则补交税费、没收商品,重则承担刑责。 将进出口行为纳入法律规范,本是一件好事,问题却在于法令兴而行不力。 法典实施一年来,俄罗斯海关的通关效率始终未见改善,中国商品若走正常途径报关,仍然要拖上半年,不得不依靠各类报关公司代理。此外,俄罗斯轻工产品的关税一直过重,单以鞋类为例,不仅要征收15%的从价税,还有每双鞋0.7至1.4欧元的从量税,这对于一向走低价路线的中国鞋来说,成本着实太大。 俄罗斯警方这次拿中国商人的货物开刀,也并非空穴来风。首先,中俄民间贸易额已达100亿美元,而俄对华贸易每年流失的关税额则为1.2亿美元,这一巨大落差早已引起俄罗斯有关部门的注意。其次,俄各党派在议会选举中为争取自身利益,最近都在对华“灰色清关”问题上大做文章。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已意识到俄方会有所动作,已通过各种渠道向在俄的中国商户发出警告,要求其规范报关和经营行为,尽量通过俄海关报关协会等单位,建立起正规的报关渠道。 “灰色清关”作为一种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各方利益,应在双方友好协商基础上解决,而非依靠某一方采取过激行为。在新海关法典的有效实施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俄方打算以强制方式“一揽子”解决“灰色清关”问题不仅不可行,也不具备现实性。另外,整顿本国市场秩序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戴着有色眼镜执法,不但不注重实体上的合法性,还在程序上处处留下把柄,显然有滥用司法之嫌。 □何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