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是一种主动的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方法,西部牦牛产业集团为循环经济做了很好的注脚
□ 本刊记者 傅强
循环经济,这个新兴的词汇在去年国家发改委举办“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之后
骤然升温。然而对于西部牦牛产业集团总裁贡布·东洲来讲,从1998年集团确立“牦牛产业”这个项目起,就没有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尽管困难重重,但按照东洲的说法就是:“我们开发牦牛产业是为了藏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藏民族永久的富裕,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弄脏自己的家园!”
东洲当时或许没有听到过“循环经济”这个词汇,但正是企业的责任,让西部牦牛产业集团在开发“牦牛产业”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
依据集团的《牦牛产业化项目战略规划》,集团公司牦牛产业化开发项目涉及牦牛肉制品生产、牦牛乳制品生产、牦牛皮毛制品、牦牛生化制品等方面,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紧紧围绕“牦牛产业、牦牛经济、牦牛文化”实现集团公司全方位、综合开发的产业方向,为牦牛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如果依照传统的运作模式,我们可以从最好搞、最赚钱的项目干起,这样干资金的压力以及项目的风险性都较小,没有必要一上来就从全方位、综合开发搞起。但你要知道,牦牛、北极熊、企鹅被誉为世界上没有被污染的三大物种,而唯独只有牦牛可供人类食用。它是以青藏高原为起源地的原始珍贵畜种和宝贵的畜牧资源,是青藏高原代表性资源,藏区人民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生产及生活资料。对这个产业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寻找出一条全新的模式,真正地保障这个产业、这个区域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东洲说道。
据东洲介绍,该项目实施区域三省十一县(由甘肃的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青海省的久治县、班玛县、达日县,四川省的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马尔康县、壤塘县组成)土地面积不到一万(9579)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3‰,却拥有牦牛数量400多万头,占青藏高原牦牛总数近三分之一。从单位面积的牦牛数量来看,青藏高原每平方公里的牦牛数5.6头,而三省十一县每平方公里的牦牛数却高达417头,由此可见,三省十一县区域的牦牛具有高度集中性,是实施牦牛产业化开发的最佳区域。
然而正是这个区域,也是环境生态最脆弱的区域。
其中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原始粗放,对草场的利用长期处于低投入、低效益的层次,深度开发利用差。牲畜超载放牧愈演愈烈,有的地区超载已达30%-60%甚至更高,草地沙化以极为可怕的速度增长。
位于牦牛产业开发的三省十一县,共有草地1.2亿亩,但由于长期过载放牧,已出现了沙化、退化现象,草场生态环境恶化,虫害鼠害严重,造成牲畜品质下降,畜种退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发展。由于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严重影响,已使青藏高原的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并引发黄河的断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生态建设问题是牦牛产业发展的基础问题。项目实施区域又是黄河、长江发源的地方,有中华民族的水塔之称,是中国最大的湿地,中国最大的水储备库,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为此,西部牦牛产业集团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专题讨论牦牛产业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设计出了一条既能让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而又不会对环境、生态产生破坏的新型运作模式。
在这个新型运作模式中,牦牛产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开发工程,各级产业之间紧密链接。具体做法是——
通过乳制品建立资源网络体系
乳业项目是整个牦牛产业项目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牦牛肉业项目以及二级产业的开发。在乳业项目中,通过对牦牛分布区域的合理划分,科学地规划出中心奶站在三省十一县范围内的分布,预计将围绕三个乳品加工厂建设总共26个中心奶站,2000个收奶点。同时,公司通过“公司+牧民”和股份制形式与牧民形成紧密结合,收奶网络的成熟以及牧民组织体系的完善为公司整个牦牛产业综合加工项目资源网络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过肉制品为下游加工集聚了资源,可以零成本地为下游提供资源
通过肉制品项目的实施,不仅可增大牦牛肉的附加值,同时也为牦牛附属物深度加工积聚了资源。牦牛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皮、毛、血、骨等副产物由于在肉制品加工时已计算其成本,因此后续加工所需资源成本很低,接近于零。这就为这类副产品的综合加工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副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又可大大提高牦牛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二级产业的主要构成:牦牛生化制品加工厂、皮毛加工厂、牦牛骨加工厂、牦牛角、牦牛鞭加工厂、环保处理厂、草场和示范农场等。
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综合业务部刘洁先生介绍,中咨公司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技术支持单位,近期对一批企业进行了调研。在他看来,以往的环境保护运动关注的主要还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也就是说,只关注了环境的末端治理方式,因此是一种被动的解决方法。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呈现出“开发资源——制造产品——产生废物”的一个线性流程。而循环经济的革命之处在于把线性变为了闭环,即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实现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是一种主动的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方法。
西部牦牛产业集团所实施的“牦牛产业”开发思路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的思路,把食品(包括乳业和肉业)、医药、畜牧业、加工工业等诸多产业链接到一个循环发展的经济链条中,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是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开发的资源、保护未经开发的资源,保护环境。这一点对于我们正在走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牦牛产业发展格局
公司以牦牛产业开发为核心产业,兼营药业、旅游业、餐饮业、贸易业,已成为主业突出、多元化民营股份制集团企业。拥有全资、控股企业五家,涉及畜牧、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植物制药、生化制品等领域,目前已形成了跨地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格局。
公司价值分析
股东回报
公司致力于为股东提高回报率,牦牛肉奶集团综合内部投资收益率将达到51%。
社会效益
以公司在红原县实施的牦牛乳制品项目为例,1斤牦牛奶的利润中有40%是牧民的,35%是财政的,只有25%才是企业的。公司现有的乳制品项目的实施,已经使红原县的牧民人均年增收370元。而2002年红原乳业公司因技改停产一年,牧民因此在经济上损失近480元/人。预计乳制品、肉制品项目实施后,可使牧民人均增收1500元;从财政收入方面讲,项目区(县)的财政收入可以翻2-3倍,达到1000万。
藏民回报
牦牛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将使牧民的收入成为长期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仅以乳品和肉制品两个项目就可以带动10万牧民发展当地经济,使占20%的贫困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