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国家还是个人的角度看,教育都是影响深远的投资,应该力求避免选择错误;发现阙失和错误,应该努力纠正。如果说效率与公平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在教育领域,让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青少年在比较公平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最为有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就是效率。
由于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原因,目前教育资源的分配处于很不平衡状态。但
笔者没有听到要求短期内立即改变这种状况的呼声,显示我国多数公民思考问题比较冷静和成熟。目前呼声强烈的是改变高校招生过程中的不公平。这不涉及增加投资和人力物力,只是调整不同地区间报考者的利益关系,属于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却迟迟没有解决。症结何在?
2001年8月,青岛学生就状告有关部门行政不作为,没有采取措施纠正招生不公平现象。有关部门表态要逐步解决,原告也因而撤诉。可几年过去了,有关部门没有公开说明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实际情况似乎没有明显改善。
现在问题再度浮出水面,《新京报》为此采访了9所著名大学的校长或其他负责人。他们的答复归纳起来是:(1)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说不清所谓历史原因究竟指的是什么。(2)所在地政府对学校有很多支持,理应多招本地学生。(3)目前没有办法解决。这些情况说明,症结还是三年前的问题:行政不作为。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部应该把包括高校招生在内的教育公平问题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至于具体的方案则应广泛听取意见,择善而从。
有人提议,既然全国统考,来一个全国统一分数线,让各大学按分数线录取不是很公平吗?这个主张局部可行,所有高等学校都这样做并不足取。原因是即使以公办学校来说,投资主体也是不同的。对全部或主要由中央财政拨款的大学来说,按全国统一分数线录取是最合理的;所在地政府有支持,招生可以适当照顾,但所在地政府究竟拨了多少款,所占比重多少,相应招生名额给予多少优惠,应该公布。
有的校长说,如果按照统一分数线录取,西藏、新疆就没有学生入学了。公平不是平均。这是多数中国人很容易理解的。公开说明分出若干名额,照顾少数民族,哪里会碰到什么困难?顺便说说,最近有些报刊报道重点学校农村学生比重在下降。我想,由此应该推动增加农村中小学校投资,提高教学水平,缩小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但不应专门给农村学生拨出固定名额,因为从长远看,这反而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那些以地方投资为主的公立学校,自然应该以招当地学生为主。这是对当地纳税人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当地政府工作的压力和考察。
有远见的政府和政府官员,必然把办好教育放在首位。
如果当地教育落后,人代会和政协应该发挥应有功能,纠正施政错误;同时让传媒好好监督,迫使那些热衷政绩工程的官员回到正道上来。至于当地财政资源不足,那就是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问题了。
□袁伟时(中山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