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统计数字掺水与各级官员诚信意识缺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09:29 新京报 | |||||||||
在政协经济界联组讨论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披露: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竟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6万亿元。听到这个信息后,与会的政协委员非常震动,有委员立刻搬出自己《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提案,号召开展全民诚信教育。(3月10《中国经济时报》)
无疑,GDP失真是某些地方“官员失信”惹的祸,在GDP失真的问题下强调“全民诚信教育”———这种“话语对接”让人感觉不仅不舒服,而且逻辑上存在问题,容易误导舆论,仿佛GDP失真是“全民不诚信”的结果似的,“全民”要在道义上为这个污点埋单。如此大而化之、李代桃僵的“问题定位”只会让真正的祸首被掩盖。 这不是个别现象,如今“全民”是个热闹词,无论什么问题,喜欢往宏大的“全民”身上靠:一个地方有污染了,说要进行全民环境教育;一个年青人吸毒成瘾了,说要进行全民禁毒教育;某个孩子有性困惑了,说要进行全民性教育等等———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宏大的话语定位很容易回避一些实在的问题。 既然问题出在某些地方“官员失信”上,就应该把关注和治理焦点就事论事地放在“官员失信”上,关“全民”什么事呢?诚信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对于这么大的问题,就应该逐个击破,就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诚信教育”,毕竟不同群体失信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一锅烩地治理只会事倍功半或根本起不到作用。 我们从GDP失真这一现象中解析到的东西应该是:官员失信在不少地方已经有激增趋势,对官员失信的治理已刻不容缓。不能再把“官员失信”跟社会上其他形式的不诚信混在一起,需要单列出来首先进行治理———因为官员的诚信状态对整个社会的诚信状态起着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地方官员失信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比如GDP造假源于政绩评价的压力,地方各级人大年初通过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往往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结果就是自下而上的“层层加水”;有的失信是因为官僚制中缺乏“失信问责和惩罚机制”,说话不算数用不着承担责任;还有就是官员的个人信用与职位的政府公信无法厘清,分不清是官员失信还是政府失信———显然,官员失信与一般性的社会失信是不一样的,混在“全民诚信教育”这种模糊而宏大的话语中,很难触及到引发官员失信的这些制度性原因,官员失信问题当然得不到解决,GDP造假也必然会延续下去了。 把官员诚信治理混杂在“全民诚信教育”中,让“全民”为“官员”背黑锅,是很荒唐和滑稽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打破这个“黑锅”。 □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