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现象的另一种视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 09:01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鞠青 “民工荒”是全国“两会”代表讨论和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之一,笔者发现,大部分报道把“民工荒”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与之相连的关键词是:“珠三角与长三角之争”、“影响经济发展”、“招聘会”、“降低准入门槛”……仿佛是商业社会中某种商品短缺了、工业化大生产中某个齿轮掉了。
可是,有一大群中国人听到“民工”竟然也“短缺”,睡着了也是会笑醒的。就像秋天里忽然听说市场上缺米的农民,望着黄灿灿的稻田怎能不露出“得意”的笑容。 不错,笑醒了的就是那些背着铺盖卷睡在各个火车站、不知道从哪儿来也不知道往哪里去的中国农民。现在,他们可以从容地掂量一下,是去东莞还是去宁波,是选择一家可以洗澡的企业还是找一个给加班费的老板,如果勒紧裤腰带也省不下几个钱寄回家的话,干脆就不受背井离乡之苦,老老实实在地里“刨食”吧,不是还有另一个好消息———农业税减免了吗? 其实,灿然一笑的应该还有我们的政府。说了多年的“三农”问题,在无数经济学家手中最后一个打不开的死结就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因为人多,人均一亩半分地的现状让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大规模生产等等现代农业的概念难以付诸实践;因为人多,地方政府使尽“浑身解数”招商引资上项目、办各种农村劳动力培训班,目的也是把土地承载不了的剩余人口转移到城镇。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工荒”传递出来的,正是城镇吸纳能力增强、经济景气向好等积极的信息。更何况“民工荒”的出现,本身就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反哺”农业这样的重要政策背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政府执政能力提高的体现。 即使是对正在闹“民工荒”的地方,也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警醒。有些地方农民工的工资20年不涨,政府规定了也不管用,现在市场说话了,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农民有了话语权,用脚来投了票。由此,农民工的福利待遇、子女教育、产业升级等难题终于有机会破局。 同样是“民工荒”,如果我们不是坐在城市的写字楼里,而是站在乡村贫瘠的土地上,毫无疑问,比长三角和珠三角谁是老大谁是老二更重要的,是在千里之外打工的儿子能否按月寄回孙子的学费。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我希望能时不时听到“民工荒”这类的消息,它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只能说明发展的“龙头”多了、区域平衡了。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民工荒”问题“严重”到可以与美国媲美,那么,全中国人民一定睡着了也会笑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