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正举行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痛斥地方GDP数据加水时说:2004年各省统计的GDP比我们核算的多了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而根本问题在于地区之间相互攀比,过于看重GDP,将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有的甚至实行末位淘汰。这就导致了地、市加起来比省大,各省加起来比国家大,而且差距很大。(《北京青年报》3月8日)
其实正如李德水委员上述所说,地方政府的GDP数据加水现象的存在早已不是一年二年了,这不仅对国家统计部门来说是如此,就是对社会公众来说,这也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虽然多年来国家对此也有相关的禁止性规定,但地方政府热衷于数据作假的热情似乎并没有消退,于是在数据统计上有了你加我也加,不加白不加的现象。而这些地方政府在GDP的数据上加水作假之后,因为相关监督和处罚措施的缺位,使其的作假行为不仅没有受到追究,相反还使有的地方官员能借助于如此的虚假数字往自已的脸上贴了“金”,有的甚至还借此升了官,得到了更高级别的“乌纱帽”。而相比之下,如果有的地方官员实事求是,拿出真实数据,那就有可能不仅升不了职,且还有可能遭到被末位淘汰命运。所以在此前提下,与其说这是地方官员的二难选择问题,那还不如说是一种官员政绩考核和监督制度的缺陷更来得正确一点。
而令人忧虑,同时也是人们有疑的是,为什么在理论上本应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的地方政府,会置公共利益于不顾,进而有的甚至于在损害公众利益的情况下而追求自已个人的加官晋级好处呢?想这才是社会应该深思,同时也是有关监督机关应予以反思的关键所在。而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想地方政府的GDP数据的加水现象肯定还会继续存在,想这同样也是可预见,且也是已被多年来事实所证明的。
所以面对上述的GDP数据加水现象,固然有必要对造假的地方官员予以痛斥,然而对有关部门来说更重要的,还要在此基础上要对相关的制度机制加以健全才是。而从制度层面看,只有当制度具备了使官员“不能”、“不敢”的机制,才真正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所以笔者作为一个公民(选民),就此也想向有关部门进言:从制度入手,从现在抓起,监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稿源:红网)
(作者:周义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