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收成为何没有好收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09:31 中国经济时报 | |||||||||
——农民增收:一道尴尬的算术题 记者调查本报记者 祝慧 过去的2004年,对湖北省农民田爱生来说,算是一个收成不错的年份,然而,鸡年才刚开始,田爱生却犯难了:去年的收入虽有增加,但年一过完手上的钱也没剩多少,眼瞅着
田爱生所犯的愁也是他所在村其他村民所头疼的事情。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中央还专门发出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按理说,在国家如此多项优惠政策下,农民收入应该会有增加,为什么田爱生和他的村民还过得如此窘迫呢? 当着记者的面,田爱生算了一笔账:四口人,共11亩地,2004年的收成不错,总共打下稻谷15000斤,卖掉12000斤,按市场价格每斤0.75元左右计算,总共卖了9000元钱,以农业税每亩52元算,共交农业税572元,年初农资花费一共花去1430元,还有一些其他的隐性开支大约花掉200元左右,还剩下6800元钱左右,加上政府给的10元每亩的种子补贴110元和23.3元每亩的粮食直补256.3元,最后剩下有大约7200元。这就是一年的纯收入。 开年,家里孩子就要开学了,这需要一笔大的开支,而春节前后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的礼尚往来需要1000元左右,还有平常的人情客往又花去1000元左右,而两个孩子,一个高中,一个初中,一年大约需要6700元,种地的纯收入到最后还出现1500元左右的亏空。 “这些还没有算上家里平常的生活开支。”田爱生说。 令人吃惊的是,当记者采访这个村的其他村民时,全村几乎都是类似情况。一些村民给记者算了这个村的往来收入账。 每亩地的投入:种子2.5斤/亩,种子价格一般为12元/斤,大约30元/亩;肥料70元/亩;农药每年至少打两次,大约15元/亩,也就是至少30元/亩;农业税52元/亩;每年农器维修,抗旱费等隐性开支大约18元/亩;国家给种子补贴10元/亩和种粮直补23.3元/亩。总计166.7元/亩。2004年收成还不错,1360斤/亩,市场价格按0.75元/斤计算,总计1020元/亩,去掉上面所说的种地成本,一年每亩种地的收成大约为850元。村民们说每亩地有这样的收入,算是很不错的。 但是,到了春耕的时候为何大家还是发愁呢?村民们说,主要原因是刚过完年,手上的钱也差不多没了,而春耕时候买种子化肥需要的钱也不是个小数目。 那除了种地收入,其他收入怎样呢? 村民们每家平常也都养些鸡和一两头猪,但大多不敢从事养殖,就怕万一遇上天灾人祸把本全部赔进去。 种植经济作物的情形也大抵如此。湖北的土地一般是种植水稻和小麦,种别的比如棉花、西瓜、果树、药材之类的压根儿就不行。一方面不懂技术,有些作物的特点根本不了解,稍一疏忽就会“全军覆没”。另一方面,即使产量还可以,又不知道卖给谁,卖多少钱才算值。 “还好家里有个小型的榨油加工厂,去年纯收入大约有5000元,加上平常养的猪和鸡的收入大约1000元,算上来,还能勉强有4500元的余额。这笔钱也就勉强够全家一年的其他日常开支,还有加工厂的一些设备的维修。”田爱生对记者说。 “孩子明年就要高中毕业上大学,要一笔大的开支;家里的房子也需要重新盖了,根本没有剩余的钱来干这些。” 田爱生摇头感叹。 田爱生还算是村里情形比较好的,他家里开的小型加工厂的收入是家里的重要收入来源,就如上面所算,如果仅靠田地收入维持家里孩子上学,还有亏空。可以想像,村里其他完全靠种地来维持全家所有开支的村户的窘境。 除此之外,村民们还面临着另一个难题。 在2004年年初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内容: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等政策让农民欣喜不已,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纷纷辞工回家种地。 这些村民辞工回乡之后,向乡里要地种。然而,当初被这些村民抛荒的田地要么已经荒废,要么被其他村民种上了。这样,全村就面临着所有村民重新分配田地,人均占有耕地减少,每户收入显然也就降低了。这也是很多村民担心的问题。 田爱生就这样向记者诉苦,如果田地再减少,国家政策再好,家里的收入也难得有很大的提高。 说到最后,田爱生最后无奈的自我解嘲:“一年忙到头,日子过得紧巴巴,都没想过攒点钱改善生活水平,小康更是连做梦都没想过。” 这是一句让人听了有些心酸的话。 2005年春耕就要开始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国家支农政策越来越好,农民们考虑的不再是种不种地的问题,而是有多少地种。 “希望今年粮价依然保持稳定,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不要上涨。”一句话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