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子磊
●“走出去”是一条路,不是目的地;是内功的沉积,不是外表的涂饰;是让业绩、贡献和创造的价值“走出去”,而不是把名气、版图和奖杯“收进来”
●“走出去”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初的产品“走出去”到如今的企业“走出去”,下
一步发展方向将是综合竞争力“走出去”
“走出去”,从产品到企业
“走出去”成为2004年中国的一个热门词汇,2005年是中国加入WTO三年后全新的一年,相信这个词在今年会越来越热。
产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和基础。截至2004年底,中国已是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并且在相当一部分行业中,中国的进出口总量都位居全球前三名。但是,也应看到,时下绝大多数产品还都是贴牌生产,“为他人做嫁衣裳”,具有雄心壮志的中国企业是不能满足并止步于此的。
除产品“走出去”之外,中国的企业也在登台世界市场。仅2004年前11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就达18亿美元,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就有近百家。这些数字还在继续扩大。
“走出去”,需要廓清认识
企业该怎样“走出去”?“海外收购”是不是“走出去”的主要内涵?市场、社会和决策机构该怎样审视企业“走出去”的行为,是鼓励、肯定,还是沉默、怀疑?凡此种种,无不关系到一个本源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走出去”?
“走出去”应该是中国人、中国企业以建设者身份,凭借着勤劳、智慧、进取,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充实,对世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世界观和发展观,表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融共生的信心和决心。中国是世界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世界性事件,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孤立性事件。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种进步、成熟、自信和胸怀。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需要。不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不走向国际市场,我们就不可能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就必须面向世界,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到国际市场求生存谋发展。
国企去海外市场上市、挂牌,进行海外并购,是“走出去”的途径,而不是内涵。不能把“走出去”错误地理解为急功近利地进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占有或征服,更不能豪赌似的斥巨资买回“举世瞩目”、“声名煊赫”和“光彩门户”,或者为“一雪国耻”、“扬眉吐气”、“逞心中之快”而极不理性地付出高昂的代价。企业“走出去”的根本是企业的业绩、贡献和创造的价值“走出去”,在世界同行中具有竞争优势。对竞争优势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抢头名、争三甲,而是根据自身的规模、特点,能够在国际上立足并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可见,“走出去”是一条路,不是目的地;是内功的沉积,不是外表的涂饰;是让业绩、贡献和创造的价值“走出去”,而不是把名气、版图和奖杯“收进来”。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的作用也很重要。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创造条件,促进和搞好服务,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进行必要的监控。
“走出去”,不能不走的路
“走出去”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初的产品“走出去”到如今的企业“走出去”,下一步发展方向将是综合竞争力“走出去”。“走出去”,不是坦途,但是必经之路,不能不走的路。中国的企业,有志于为国为民作出更多贡献的企业,应当胸怀世界,放远目光,冷静头脑,脚踏实地,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