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观众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比结果公布后,因为某些奖项显失公正,遂引起人们的质疑和非议。比如赵本山、范伟表演的《功夫》既少艺术性又无积极因素,竟然中了语言类节目的头等大奖。而黄宏、巩汉林等人颇具艺术魅力和现实批评意义,并且精采纷呈的《装修》,却被不公正地对待而只能位列次席。如此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评比结果,自然是让人口不服心亦不服。这不仅仅是遗憾之至,还相应地暴露出晚会有关组织者和评委们的“马脚”。由是观之,很多观众及相关人员对《功夫》获大奖的不服气不认可就在意料
之中了。评委等等们的“马脚”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评委和有关人员对某些节目缺乏起码的辨识力。连文艺作品基本要素之一──小品的主题高下都判断和辨别不出,因而才作出错误的选择。今年春节晚会的《功夫》,和赵本山以往的《卖拐》、《卖车》一脉相承地贯穿着一条标榜“欺骗”的主线。而且也未对自己强力张扬的“坑蒙拐骗”不良现象以丝毫批判与否定。相反地通过表演者的渲染和凸显,使“欺诈”行为更加地被强化和褒扬,似乎“能欺会诈”成了多么值得炫耀和骄傲的能力。这样一种粗弊的主题,无疑是创作者表演者固有的“小农意识”局限性之反映,此不足为怪。然而,作为业内行家里手的评委们也浑浑噩噩地“不辨是非”,把褒奖的桂冠一而再、再而三地奉送于大力宣扬欺骗的《功夫》等“卖系列”小品,这就让人难免讶异和困惑。难道大家巨匠们也如此“眼拙”?其实,还是鉴赏力和辨识力欠缺。而小品《装修》的主题则立足于批判的基点,直指当今房屋装修中的种种陋行劣习,旗帜鲜明地将野蛮装修的危害和负面展示出来。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对房屋胡拆乱改甚至造成建筑物结构性隐患的现象,在现实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也因此才显示出《装修》所具有的积极、正面之劝诫和引导作用。
其次,从作品的娱乐性方面看,《装修》明显地居于《功夫》之上。黄宏、巩汉林、林勇键三人的高超演出,笑料频现引人入胜,有着极强的可视性和娱乐作用。让观众在快意会心的笑声中,体味到某些极端自私的装修者带给邻居之困扰与苦涩。《功夫》除了绞尽脑汁地以“欺骗”手段推销轮椅(担架),以及安排两个徒弟“诈降”(改换门庭)去要红包(钱)之类,娱乐性稀薄几近于无。小品津津乐道的,无非坊间或市井中的一些“蒙人”小把戏。唯独那显露的坑骗功夫堪称“炉火纯青”,其消极的客观社会效果也令人忧虑。《北京青年报》(2月18日)以《赵本山小品上演“真实版”》为题,报道了辽宁两民工用1根金条19根假金条,骗走大连市某律师的20万元。两相比较之下,《装修》和《功夫》的孰优孰劣立见。所以,《装修》荣膺第一才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非常可惜的是被评委们给生生剥夺了。
另外在艺术表现力上,《功夫》根本难以同《装修》相抗衡。《功夫》取材于低俗的“欺骗”,套路陈旧且充斥着“市侩式”的狡猾。其中人物完全靠比城府斗心计,较着劲儿地看谁更会骗,基本上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赵本山的“卖系列”小品已深陷于“坑骗”的泥沼中不能自拔,这就决定了无论怎样闹腾都跳不出狭隘的视界和格局,无法避免对人们的误导和对社会形成的负面影响。同为小品的《装修》新颖别致独具一格,精巧的情节演绎、精心的结构设计、精炼的语言对白、精采的最后结局等等,均给观众耳目一新酣畅淋漓之感。其中设置的悬念既多且清晰紧凑。从开壁橱砸破墙,隔壁主妇从墙洞过来“讨说法”,到水管破裂喷水、电线破损电人,以及其后隔壁装修工也砸穿墙过来。还有楼下装修的把电钻钻透楼层险些伤到人等等,诸多情节环环相扣,充满着戏剧性和“意外”。虽有些夸张和“耸然”,却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很契合现实和日常生活逻辑。其最大的戏剧性,在于鲁莽的装修人错将别人的房子胡捶乱砸成“蜂窝煤”一般。其讽刺之深刻揶揄之辛辣,非区区数言能表述。而这些阴错阳差,全是那个因为钉子掉了改变方向的、由“6”变成“9”的门牌号所致。尽管艺术方面差距悬殊,评委们却仍执意于择差而弃优!此中原因何在?
好与差、先与后如此鲜明的两个小品,在评委们眼中却被完全地颠倒了,因而作出与实际情形截然相反的判定。衮衮诸评委露出的这一“马脚”表明,他们的鉴审能力欣赏水平也就“平平”而已。至少在《装修》和《功夫》这两个具体作品的评定上出现严重失误。值得称道的是,赵本山对《装修》的评价倒是公正无私。他面对记者坦承:《装修》寓意好,质量高于自己的作品,应该拿小品类节目的第一名。这并非谦谦之词,应该是赵的由衷之言。
(稿源:红网)
(作者:姜文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