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兴:邻居的故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 10:55 新浪财经 | ||||||||
上世纪初叶,中国北方的邻居俄罗斯成为了榜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句话,曾经牢牢地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脑海里。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这个以俄罗斯为主体的联邦制国家,一直是中国的楷模。尽管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之间,始终有些疙疙瘩瘩的事情,但我们的这个邻居,一直俨然是老大哥。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中苏关系落入冰点。两个同样宣传自己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
道路迥异,互相警惕,彼此攻击,并没有妨碍双方的互相关注。在这里介绍的这本书——《世纪大拍卖》,可以看作是我们目光的一瞥。 这本书,出自一个加拿大女性之手,书的写法也颇有些女性化,细腻,用事例说话。所以,书的副标题就是“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故事是由人来演出的,所以,作者着力写了两部分人:寡头和青年改革派。寡头,是一群精明的生意人,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攫取了巨额财富;青年改革派,是一批有抱负的经济学家,致力于颠覆性的全盘改革。这两部分人主导了俄罗斯的改革。 邻居的故事是惊心动魄的。 如果说,世纪初的那场革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的一次暴力革命,那么,世纪末的变革尽管是非暴力的,但在在改变社会性质和所有制性质上,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就注定了有分娩前的阵痛。 阵痛中,每个人,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活法。 且看青年改革派。他们的首领是叶戈尔·盖达尔,他后来曾经是俄罗斯政府的第一副总理。1986年8月,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经济学家在列宁格勒郊外的蛇山一个破旧的疗养院里,组织了第一次准合法的经济学研讨会。他们制定详细的市场经济改革计划,他们计划系统地颠覆现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这一年开始,每年夏天他们都在这里聚会。但是,对于前景他们界于悲观和乐观之间。在第一次的聚会上,盖达尔就判断了前景:一是乐观的,很快这群人将掌管苏联经济,把这个国家从传统制度转轨到资本主义。盖达尔还预测了在座每个经济学家未来担任的职位;一种是悲观的,在座的经济学家将因其颠覆性的理论被打入牢狱,盖达尔甚至具体讲到了每个人将要服刑的时间。 其实,当时这些有着一腔热血的青年学者已经看到了依稀的曙光。这曙光是由许多光束组成的,其中有一道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道,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不管是戈尔巴乔夫还是年叶利钦,都已经不是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的共产党人了,他们在尝试新的道路,当然也要用一批新人。 用也不是毫无保留的。盖达尔要求叶利钦任命属于自己团队的高罗夫科夫来管理政府,叶氏叹了一口气,签署了任命法令。没想到这份法令会不翼而飞。报告到叶利钦那里,遭到一顿痛斥,好不容易又签发了一份,结果又失踪了。等到第三份法令拿到。高罗夫科夫上任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他要管理部门的职位已经被占满,他自己的人已经没了座位。后来才知道,正是叶利钦作了手脚,他让手下的人把这份法令“丢”了两次,为的是既不得罪改革派的首领盖达尔,又不让他的人占领政府的重要部门。 这样的小故事在书中描写得活灵活现,读来引人入胜。 当然,这些青年改革派毕竟是良莠不齐,他们有时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有时却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我们看到邻居的故事中,无论是成功的还是惨败的,主人公里,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至于寡头,许多是原来的“红色经理”,他们善于把他们在旧体制下拥有的权利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这本书里举了许许多多的例子。他们是如何巧取豪夺的,如何在变革中摇身一变为资本家的,栩栩如生。看到这些故事,很难让人不联想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发生的故事,何其相似! 这本书不是理论,不是说教,而是……还是用布热津斯基的话吧:“弗里兰的描写深刻而精彩,给读者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让我们能深入了解俄罗斯怎样从共产主义体制中崩溃,滑到谁也看不清楚的方向。” 《财经文摘》2005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