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世界最美的书”不读也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 15:38 红网 | ||||||||
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办的2005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揭晓。来自我国的两种图书《土地》和“朱叶青杂说系列”——《抬头看天》、《昏晕哲学》、《清汤白水》、《古董主义》、《平淡映月》,被评为2005年度“世界最美的书”。(《中国青年报》2月27日) 读到这则消息,着实令人高兴,但高兴之余,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又令人担忧。
“世界最美的书”是图书设计的评奖活动,看重的是书的外表形式。担任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席,负责德国最美的书评选工作的乌塔.施耐特说道, 评委们在评选“世界最美的书”时,不考虑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完全是把书作为一个艺术品,从形式、版式、插图、摄影作品的排列、书的材料、设计理念等角度,以及各个因素拼在一起做成一本书后整体是否精美谐调等角度,来决定“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换句话来说,书美不美,在于设计。根据这位专家的说法,有理由能推出这样一个结论:一本内容低劣的书,经过包装,也有可能成为“世界最美的书”。 让我们再来看看“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过程, 每届评委会基本由7人组成,他们均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著名书籍艺术家和教育家。评选活动要经过多个轮次的投票。书美不美,完全由7个人来决定。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美也有多种形式,凭什么由7个人就能决定这世界人民的眼光?美,有什么标准吗?倒是另一种实事告诉我们,主观性很强的东西得由时间来洗涤和决定。是不是最美就属于此类。这就如同这本书是不是经典,是不是名著,让处于不同时间的人们,让处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来评价,得出的结果才会被大多数人认同。一个没有被大多数人评价的东西,即使这个人知识再多,得出的结论,也有可能被人们所唾弃。 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版的书有成万上亿种,可是在这次评选中,只有来自世界31个国家的628种图书参与角逐中,这就为这次评选结论的公正性深深的打了折扣。为什么大多数国家不参与这次评选呢?美的东西是不是靠评选就能得到呢?还是对这类评选不屑一顾,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书的内容和质量上,这才是引起我们深思的地方。 退一步讲,我们即使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的称号又能怎么样呢? “世界最美的书”唯一金奖作品《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在上海的销售遭到冷遇就是一个证明,据上海书城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放在书架上的这套书,是我们进的第二套。上个月,我们才卖出去一套,所以才再进了一套。这样的书,我们不敢多进,只能是卖出一套后,有读者又需要了,再进一套。” 参加这样的评选,更令人担忧的是会把书引向只重视书的外表而忽视书的内容的方向,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看看书店里的书吧,包装都很精美,但内容上质量的能有几本呢?过多过美的包装,使书价偏高。北京印刷学院对18个省市的抽样调查表明,85%的读者认为书价贵,25%的读者认为价格之高让人难以承受。如《中国通史》卖1200元,《十万个为什么》卖1200元,《中国大百科全书》卖近20000元。大家都记得,过去书价按分计算,一本书一元几毛几分。现在一定价就是至少十几元,工薪阶层都喊买不起书了。 多些简装本,只要内容可以,质量可以,这样的书即使不美有何妨?相反,内容粗糙,即使精装本,包装的很华丽,参加评选也获得大奖,但对读者又有何益? (稿源:红网) (作者:肖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