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关于休闲文化的理性思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 09:15 中国青年报

  马惠娣访谈录

  本报记者 聂北茵

  长期以来我们曾对休闲充满偏见。一说到闲,人们就会联想到“闲生是非、玩物丧志”。然而,当今“闲”的时间却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普遍有闲的
社会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那么,我们如何认识“闲”及“闲”的价值呢?

  马惠娣,《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最近,由她主编的《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于光远、龚育之等著名学者都给予高度评价。记者就闲与休闲这一话题采访了马惠娣。

  一个前瞻性的课题

  记者:10年前,随着大街小巷“休闲服”的叫卖声,“休闲”一词开始走进中国公众的生活。如今“休闲”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休闲文化的兴起不过是商家为了商业利益的概念炒作,现在大谈休闲是不是不合时宜?您是怎么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的?

  马惠娣:1995年5月,我国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大约是7月,于光远先生召集几个人到他的家里。那天,韩克华、吴明瑜、何伟、郑仲兵、胡冀燕等,也包括我如期而至。“全社会都要关注和研究休闲问题”,这就是于老那时提出的。

  以后,在这个学术沙龙,我们经常讨论这个话题。一次,我把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和阿格勒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两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引介到讨论中,大家都觉得挺新鲜。这期间恰好我在北大做访问学者,从那时起,我就进入了休闲研究的学术领域。

  你刚才问现在大谈休闲是不是不合时宜?学界的确有这样的疑惑,记得一次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就有不少人质疑休闲研究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记者:对这种质疑您是怎么看的呢?

  马惠娣:虽然,中国距休闲时代还有一大段遥远的路,但更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7年来,我们实现了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奋斗才拥有的“自由时间”的量,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标志着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标志着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标志着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地转向消费-生产模式;标志着人开始从有限发展自己转向全面发展自己的阶段。

  记者:休闲研究对于中国而言毕竟是一个前瞻性的课题?

  马惠娣:是的,在中国,休闲研究是一个正在被拓荒的学术领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休闲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学者有责任为普遍来临的有闲社会做好理论准备。

  马克思眼中的休闲

  记者:从您刚才的谈话中,我们得知西方学者对休闲的研究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开始了。以您在休闲学术领域近10年的研究,请具体解释一下休闲的概念好吗?马克思有过关于休闲的论述吗?和现在西方学者的研究有什么异同?

  马惠娣: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休闲”的直译就是“非劳动时间”———“自由时间”。马克思曾经这样比较过:“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高尚”。这说明马克思确实把自由时间分为两种。

  科学技术对人类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当代人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马克思曾极富预见性地指出:那时,衡量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变为自由时间。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

  在马克思后的100多年间,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学者的休闲理念。实际上马克思是休闲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西方学者提出休闲的价值更在于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和人类生存的真正目标的问题,也正是马克思提出未来理想社会所应具有的基本价值目标。

  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

  记者: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怎么休闲是个人的生活选择,而所谓的休闲文化研究则把人们休息的权利异化了,谁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呢?用不着别人指指点点……并且更有人忧虑,大谈休闲会不会误导年轻人,使他们失去对工作对奋斗的乐趣……

  马惠娣: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对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曾与数十位学者利用近3年的时间完成的《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被调查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有明显的增加,但闲暇时间数量和闲暇活动质量相比,后者是薄弱环节。闲暇活动单调、活动种类不丰富、趣味不高雅,仍是当前存在的主要倾向。所以,如何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加强国民的休闲生活教育,充分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会聪明地用“闲”,营造科学、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的社会氛围,以共同建造我们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任务。

  至于你刚才提到有些人的担忧,实在是望文生义嘛!在现代社会里,休闲是一种客观存在,你不谈论它,你无视它,它并不因此消失。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休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境界;也可以说休闲是人类自省与沉思的产物,是探索人的本质、生活目的的一把“钥匙”。

  记者:既然研究休闲还是一个挺超前的事儿,您认为我们今天研究休闲,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吗?

  马惠娣:其理论意义在于:厘清休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实践意义在于:使我们正确、科学、理性地理解休闲的内涵,帮助人们科学、积极、合理、有益地分配生命中的休闲时间。对个体的人来说,休闲不仅仅是一个如何增加量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变“质”的问题。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人的休闲本质的变化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一把标尺,建立和制定相应的机构和政策,支持和鼓励人们体验更富有意义的休闲行为,比如:志愿者、环保、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人际交流、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促进政府开拓休闲产业市场,改善休闲服务质量,解决就业;有助于政府和各界对休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做一种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审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休闲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