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岁晋升教授看重科研轻教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 10:02 中国青年报 | |||||||||
毛天祥 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2004年职称评定揭晓。年仅25岁的广西大学教师张鸿巍博士因学术成果丰硕而破格晋升为大学教授。(2月19日《南国早报》) 以前,一提到教授这个名词,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蔼然长者形象。今
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张鸿巍博士“治学严谨,创下三个第一”,其学术成果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然而,科研水平高并不代表教学水平高,笔者的担忧恰在此:让一个从事教学才半年之久的博士担任教授,其教学水平合格吗?25岁的张鸿巍博士2004年8月才到广西大学工作,据笔者了解该校今年1月份就已放寒假,这意味着张博士在广西大学从事教学顶多半年时间。而此前的4年,他在美国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法学专业进行硕博连读,并未从事教学。仅仅半年时间,他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是否已经达到了教授的档次呢? 笔者的担忧并非多余。众所周知,教授的天职是教学,是培养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这告诉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固然重要,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授,排在第一位理所当然的是教学水平。正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过:教学是教授的天职,科研是教授的本分,一个教授两者都不能偏废。 然而,现在不少高校教授的科研水平也许一流,教学水平却不敢恭维。曾经有人对部分高校教授授课的情况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教学好的只占5%,较好的和一般的占了21%,教学差的比例则高达74%。而不少教授上课照本宣科,讲课语言乏味则更是老问题了(据中国新闻社)。这就不免让人奇怪了:有科研能力,去研究所当研究员不是更好,何必偏要当高校的教授呢? 从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张鸿巍博士能够被破格晋升为大学教授,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他的学术成果而非教学水平。而这,正反映出我国目前教授职称评定的一大弊端:重科研轻教学。目前,在一些高校,衡量教师水平的量化指标是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在有统计数字的SCI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而不是看你讲了多少门课,撰写了多少本高质量的教材。也就是说,评职称,论文、科研项目是硬指标,而教学虽然也有指标,但都是些“小儿科”。教学再差,论文够数就能滥竽充数;教学再好,论文不够数,职称门外边呆着去。这种评聘制度,如果不彻底改革,想要教授名副其实,难! 的确,目前各行各业都强调年轻化,比如官员年轻化、经理年轻化、博士年轻化……但是,在教授评定上,过分要求“年轻化”似乎不妥。正如长江科学院的刘崇熙教授所说,过分要求“年轻化”,使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在短短几年间成为教授,可能会使有的青年专家逐渐丧失为科学奋力拼搏的精神和责任感,不再为科学淌芮迤逗图拍? 激励人才的手段是多样的,不再论资排辈评选教授的做法也值得提倡。但是,评选教授仅仅看科研水平而忽视教学水平,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毕竟,研究性大学的落脚点还是“大学”,应该以“育人”为第一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