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临近期末,象牙塔内,伴随着徐徐拉开的考试序幕,“笔记版本学”也正在各高校流行。
“笔记版本学”,乍看一眼,还真以为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看后才知,原来某些高校学子因为上课不做笔记或由于缺课而没做笔记,为对付考试,就拿别人的笔记进行复印、复制,并且为了确保笔记的准确性,每门课的笔记都复印两个版本,对照着看。老祖宗
告诉我们,馒头是蒸出来的,你非要拿烤箱去烤,很可能就失去了馒头的味道。“笔记版本学”在高校的流行,失去的岂止是馒头的味道?
“笔记版本学”的流行,是那些所谓天之骄子们的悲哀。众所周知,大学不同于中学,课本上的东西只占一部分,知识多由老师上课时由板书、口述等方式传授,对理工科学生尤其如此。课堂笔记以简洁的文字,对讲课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为今后复习提供一份纲要,对每个学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有人所说,上课不记笔记犹如买椟还珠,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课后没有笔记犹如盲人摸象,不能对所学知识有个全面的认识。复印、复制,甚至对多个版本进行校对后所得到的笔记虽然在形式上没有欠缺,甚至可以说是完美的。但这种笔记的所有者没有经历学习的过程,这种笔记也只是一个空虚的构架,如此又怎能真正学到东西?
“笔记版本学”的流行,也是那些高校教师们的悲哀。据报道,一部分教师不注意及时更新知识,年年都重复一套讲义,甚至连讲笑话的时机、“抖包袱”的方式也一模一样,这也是“复印笔记”得以流行的原因。对此,笔者深有同感。记得笔者攻读研究生时,不少老师的讲义内容陈旧,纸张都是发黄了的,真可称得是老黄历。不少同学私下议论说,这些教师们的讲义如果进了博物馆,那肯定会以年代久远而名扬天下。
“笔记版本学”的流行,更是当前高校教育制度的悲哀。如今的高校教育,不少科目尤其是文科,仅仅是教给学子们一些学术性的、固定的知识;作为检验学子们学习情况的考试,往往就是一种记忆性的考试方式,一些专业课老师甚至宣布,期末考试只考“课上讲过的”。因此,学生们只要背好笔记,就可以对付考试。其实,无数的有识之士多次说过,无论是小学还是高校,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子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作为检验效果的考试应该是开放式的、多样性的。
笔者在想,如果放任“版本笔记学”发展壮大,到一定时候,我们的天之骄子们是不是也会被同样“复制”?到那时,岂不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稿源:红网)
(作者:马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