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高校挖人弊大还是利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 11:16 南方日报 | |||||||||
作者: 鄢烈山 这些年国内大学间刮起了一股“挖人”风,“挖”的都是国内某一学科的“角儿”,也是被“挖”大学的“墙角”。 “挖人”有什么好处呢?对于“挖”者来说,“名角”多,招生时就有了招徕的资
问题在于:一、高校凭什么“挖人”?二、各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是平等的吗? 一所大学对人才构成吸引力,无非感情、事业和待遇三样,留人与挖人都靠这三样。所谓感情就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所谓事业,无非是创造教学科研和进修的良好条件,有助于人才的发挥与发展。在这一点上,各有各的优势。名校有较高的平台,“居高声自远”,但精英汇聚,出头不易;非名校参加高层次交流机会相对较少,但在校内出演主角的机会较多。所谓待遇,无非票子、房子、儿子(上学)之类。 但留意一下,时下高校“挖人”却主要是在待遇上比拼:工资多少,津贴多少,房贴多少,安家费多少,科研启动资金多少。据报道,上海有的大学开价,年收入是南京一些大学教师现在年收入的四五倍。(参见《江南时报》1月14日专题报道《透视江苏高校“教师出走”》)当年蔡元培办北大,不全是靠高薪高福利吸引人才吧!既不是摘桃子、掐菜心似地抢名人,也不是只认应聘者的招牌,靠的主要是“兼容并包”等精神文化手段。如果只凭“砸钱”挖人,不着力在大学里创造人才辈出的环境,挖来挖去,挖得出人才泉涌的局面吗?倒可以从反面理解“楚人失之,楚人得之”的故事,人才之“弓”不过在“楚人”之间打转转罢了。 而且,这种“挖人”竞争太不公平了。《江南时报》那组报道说,“挖人”最卖力的是一些名校,其次是经济较富裕城市里的高校。这些学校无非因为政府对它们投的钱多,花起来颇有“五陵少年争缠头”的潇洒快意。早有有识之士指出,我国本来严重不足的教育投入,不是向义务教育和欠发达地区倾斜,而是向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城市里的名校倾斜,这是本末倒置,因此也宠坏了一些高校。教育部负责人说,今年教育部将对直属高校的资金实行监控。我看,这“挖人”的开销标准也当列入监控范围。 高校的优势是相对的,像江苏南京这些地方的财力虽然比不上北京、上海,但相对还是较富裕的,当地高校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可以“紧急出招应对‘教授跳槽风’”,那些比南京穷得多的地方就麻烦了,比钱哪里比得过呢?专比“砸钱”,这样的人才“汲取”手段,一级一级地往上汲,不构成畸形乃至虚幻的繁荣才怪!这就是人才市场化中“市场”的作用吗?然而,教育从来就属公共事业,是不能完全仰仗市场手段的,何况我们现在的教育投资并非真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因此,对高校时下的“挖人”热风,我们不能不冷静地想一想,到底是弊大还是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