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Q版金瓶梅看无厘头的底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 10:1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崔书君 武大郎成了蛮不讲理的暴发户,武松居然是作风严谨的警察……诸如此类,都是Q版动画片《金瓶梅前传》对片中主角的介绍(见1月27日《东方新报》)。 从当初的“大话”、“水煮”不断,到今天的“Q”个不停,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无厘头”这个东西,最早大概出现于周星弛的电影中,具体说是从《大话西游》开始。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东西呢?笔者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赞同的,而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是反对的。难道孩子与大人之间真的就这么对立吗?难道就真的没有一个契合点来让两代人之间都能接受吗? 笔者想折中一下,不偏不向,来讲一点“公道话”。 “无厘头”没啥可怕的,它是时代的一个产物,固然不是主流,但也体现了某些方面的进步。“无厘头”毕竟不等同于胡编滥造,它也是有底线的,只要把握住这个底线,它就不是洪水猛兽。“无厘头”的底线就是不能不分好坏,要严格区分好人和坏人。 说到好人、坏人,可能很多人会发笑。因为在以前的年代,文艺作品中人物大多性格单一,脸谱化浓重,才有好人与坏人之分。现在的文艺作品中和实际生活中,人物性格多样、复杂,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但是,笔者觉得,人还是可以大体上分成这两个大的范围的。 就拿周星弛的《大话西游》来说,固然它“颠覆”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但是大体上却没有偏离基本的善恶。唐僧固然啰嗦,甚至讨厌,但他仍是向佛的、向善的;孙悟空固然无赖,甚至多情,但他最后仍然选择出家而没有“成家”。所以说,即便再“大话”,它也没有颠覆人们的是非观念。 笔者又想到了一些“无厘头”的形象,比如同是周星弛影片中的唐伯虎,虽然硬让他会了武功,但没有改变他的才子、风流形象;有些作品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学会了武功,也是同样道理。在一个总的是非观念不变的前提下,做些“胡思乱想”,没什么不可以。 总的说来,卖菜的你可以让他去卖水果,甚至去卖衣服,但不能让他去卖毒品,甚至去卖身;孔乙己偷的是书,Q版语文中你可以让孔乙己去偷光盘,其它作品中你甚至可以让他去偷电脑,但是你不能让他去偷钱,更不能让他去“偷情”。再说《金瓶梅》中的形象,你可以让武大郎个子变高,但不能让他良心变坏;你可以让西门庆、潘金莲相爱,但不能把他们从害人者变成受害者。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底线,然而,合法的不一定是合道德的。“无厘头”不能不知好歹,如果不知好歹,便破了这个底线,就可能不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希望相关人员能好好把握这个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