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之彭远文专栏
据昨天的《新快报》报道,首届“少男少女”广东省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结束,结果在10万篇参赛作品当中,居然找不到一篇“内容感人又有文采的文章”。这样一种结果比起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陈独秀等先贤批评的八股文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让我们感到震惊,但同时我们也很清楚,这不新鲜,并没有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因为我们就是这么
走过来的。
如报道中的一位同学所说:“应试作文就是‘摆论点--举例子--写结论--赞美祖国’”,在这样一种评分标准下面,学生如何选择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我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公仆?仆公》的文言文来批判时事,可是语文老师在讲解的时候,破天荒地没有使用我的文章作为范文,只是在下课前提到了我,说我写得不错,但是大家不要向我学习,不要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我至今感激不已,我认为这是我亲爱的老师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了。
目前关于写作的标准是混杂的,一方面有“摆论点--举例子--写结论--赞美祖国”的固定模式,一方面还要求“发现、创新、个性化写作”。而这两个不同的标准是互为悖逆,水火不相容的,不可能有人可以做到两者兼顾,只能二者选其一。在博弈论当中有谈到,当存在多个标准,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人们往往不是选择获利最大,而是选择受损最小。用在这里,就是学生不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追求“发现、创新、个性化写作”,因为“如果批作文的老师认同你的观点,欣赏你的立意,那就是高分作文,结果皆大欢喜。如果老师不赞同,无论你文采再好都只能勉强给一个三类作文给你,那就真是欲哭无泪了”,所以,学生往往“宁愿写平板至极的议论文”。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来说,是要教育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正常人,而不是培养一个能够在多个标准当中游刃有余的英雄。我们这种体制下面,也许可能出现出类拔萃的天才:能够一面应对考试,一面保持自我。但是从这次作文比赛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人,10万人当中没有一个。
我上面有提到,这个问题其实存在已久,它不是今天的新问题,甚至也不是像我一样的三十岁左右的人曾经碰到的问题,在我们的父辈已经经历了。它一直存在,就不仅仅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单纯在教育体制这个范围内绕圈,必定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它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因此,我想,这需要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大的勇气来讨论它。
所以,我最后只能跟孩子们说的话就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变的情况,只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继续按照既有模式写作,在升学考试中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保证自己能够继续求学;另外一种选择就是不顾一切地维护自己的个性,以后来写时评批评它。
本期专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