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斥莫如痛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11:18 红网 | |||||||||
“一个大隆水库,省长不亲自召开办公会,今年就开不了工。一个三亚学院,原计划今年9月份就要招生,到现在还一点没动。我不亲自召开办公会,我看明年9月也招不了生。就是一个表扬6名援藏干部的文件,有关部门2002年4月就提出来了,经过两年半时间,到2004年11月才旅行到了我那里。笑话不笑话?”12月16日上午,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卫留成在全省行政监察工作座谈会上,抛开现成的讲稿,一连举出三个事例,痛斥海南省一些政府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中的“机关病”。(2004年12月18日《现代金报》)
近年来,领导面对媒体“拍案痛斥”权钱交易、公车私用、瞒报安全事故、“机关病”等引人注目的丑恶现象几乎成了一种新兴的官场时尚。毎当读到这些报道,笔者顿感快意在胸,禁不住为领导干部的凛然正气拍手叫好!但时间一长,类似的“痛斥”新闻读多了,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原因是不管你如何睁大眼睛,很难读到与“痛斥”相关的跟进新闻。由于听不到“下回分解”,没有“悬念”,也就对领导干部的“怒从心生”、“拍案而起”、“严厉痛斥”等举动见怪不惊了。 作为领导,偶因下级、基层办事不力、失误、腐败而拍案“痛斥”,无疑会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但如果经常“拍案”、“痛斥”,见不到“痛究”、“痛改”,是不能有效铲除腐败现象和“机关病”的,即使能产生效果也只是“雨过地皮湿”的短期效应。尤其是那些泛泛而谈、不涉及具体人和事的“痛斥”,无异于隔靴搔痒,不但起不到震慑作用,甚至还会产生“抗体”,影响痼疾的医治,沦为一种新的“机关病”。长此以往,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领导工作作风飘浮,信息不灵,办事缺乏预见性,易意气用事,在上演“官场秀”。 基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怒”之不完、“斥”之不尽的现状,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应少些拍案痛斥,多些制度完善,依法依规处理那些有损公众形象的人和事。因为“痛斥”之后的“痛究”,是减少乃至避免“拍案”的关键。在“痛究”上要着重把握好三点:一是被痛斥者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自觉行动起来,正视自己的问题,该道歉的要道歉,该整改的要积极整改,该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要尽快完善;二是相关部门要本着对上对下负责的态度,认真监督被痛斥者自纠,必要时追究其相应的政纪法纪责任;三是痛斥者要及时过问事情的后处理工作,认真调查研究,并举一反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机关病”和干部作风的问题已成“顽症”,仅有“痛斥”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卫省长就从例举的三起令人发指的“机关病”入手,在“痛究”上使出“杀手锏”,该摘“帽”的摘“帽”,该党纪处分的党纪处分,让有关单位和个人“痛改”前非,用“下回分解”和跟进新闻来吸引公众的眼球。如此,方能标本兼治,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拥护。如果高调“痛斥”,低调“痛究”,势必会步入反复“痛斥”却反复“发作”的怪圈,影响“痛斥”的公信力。
(稿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