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角度看经济人物评选中郎咸平落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 11:54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虽然新浪专题的名称是"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引争议",但遍读相关新闻,只看到央视有关人士称,郎咸平经"专家投票"而跌出候选名单,却再无进一步的说明,更没有看到由此而引发了什么样的"争议"———尽管"天下人都知道",如果存在争议,一定是围绕郎咸平的落选而发。 在一阵席卷了全国舆论、搅扰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的“郎旋风”之后,有关郎咸平
如果郎咸平真如他自己所称,对保护国有资产抱有神圣的使命感,则他此刻似乎应该稍感欣慰:至少在一阵莫衷一是的争吵之后,大型国企的MBO进程已被暂时叫停;几位主流经济学家略显失态的声讨,也间接证明郎咸平的狠辣剑法,确实戳到了某个隐秘的痛处———主流经济学家们之所以恼怒,是他们一直寄希望于这些痛处再遮掩些时日,就有希望悄然地愈合,而这种美好的预期,似乎被郎咸平的“炮轰”一举打破。而主流经济学家们一直认定,他们的预期其实就是中国进步的远景。 对于一位经济学家来说,郎咸平以几篇研究报告就掀起上述这么大的动静,实在已经是最大可能限度内的成功。试图以几份财务分析的结论,就扭转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则无论如何都是超出本分的僭越。反之,一项以“中国经济”为关注对象的评选活动,却把堪称2004年度中国经济领域最重要事件之一的主角剔除在外,其实也犯了与郎咸平一样不拿经济当经济说的毛病。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估计连评选组织者都难以圆说。 尽管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些积累下来的矛盾已经很难遮掩,但“遮,还是不遮”,却依然是颇费思量的艰难选择。主流经济学家当然是“遮掩派”的骨干,因为在他们看来,不管目前这条路的前方将会遇到什么,也比推倒重来或改弦更张为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对当前的现实,他们对自己当初不遗余力的主张也未必没有怀疑。但经济学家是深谙路径与成本计算的,所以不管他们意识到了什么,此刻也只有同时说服自己和别人:尽管可能付出代价,比如一代人——当然不包括经济学家自己——的幸福,但只要埋头冲过去,前面就是美好的秩序:产权清晰、交易公平、司法公正、社会和谐。而能够“冲过去”的前提,是在这个过程中注定成为“代价”的那些人,最好能在浑然不觉中被“付”出去。在主流经济学家的计算中,这是在已经形成的路径依赖约束下,中国走向辉煌未来“成本”最小的选择。所以很多人批评主流经济学家是只谋一己私利而为资产阶级代言,其实是有失公允的。如果不是自以为胸怀大义,张维迎也就不会发出“挺立潮头”之慨——在这个姿态背后,其实是有内心挣扎的。 我们一向有关起门来解决问题,然后打开门宣布奇迹的习惯和经验。而郎咸平的落选,意味着不仅“遮,还是不遮”的两难没有解套,甚至连遮与不遮的争论都可能被遮掩了起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是郎咸平受到了冷冻,但在这扇关起的争论之门背后,其实肯定在发生着什么,只是我们无从了解,于是对可能发生的奇迹,也就无从预期。中国的百姓和舆论,都是做“无根据猜测”的高手,大多都是被这么训练出来的。 张天蔚,《北京青年报》评论员、社评部主任。在多家报纸、杂志、网站和电视台开专栏或做签约、特约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