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时代 文学孱头式的缺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08:55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当然是一件令人心有不甘的事情,拯救的努力是有的,如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等等,真的是轰动一时,然而算不算文学,似乎又有一些问题。终于,死了心的人转而论述“文学的终结”,不仅解释了轰动效应的失去,而且足以预见未来。 据说,这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消费主义时代、图像时代、网
文学已经被替代了,但据说又没有完全死掉,那些新时代的文学代用品中是有“文学性”的,文学已经终结,而文学性在蔓延。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不复存在,而历史、影片、手机短信、“段子”、法院公告、晚报故事、心情趣话、流行歌词、一则广告乃至某人的一句即兴妙语,这里面都有文学性,文学已经被稀释在这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的文学性之中。 看得出,这幅图景几乎是为中产阶级或“小资”量身定做的。“小资”在赋予各种消费活动以审美意味的同时,也将“消费审美学”变成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唯美的倾向不仅掩盖了消费的实质,而且修饰和伪装了生活本身,它在琳琅精致的商品上附会出丰富的精神内涵,物质满足、审美愉悦、幸福感受以及人生价值,通通在对时尚商品的一次享用乃至一次向往之中得以实现。它是自恋的,或者捧腹默笑,或者自怨自艾,将个人生活的鳞片式感受填充为人生,而办公室恋情则是社会交往的全部。 “后”时代生活不仅消解了一切宏大叙事,而且培育着一种把玩性的生活态度。如果说当代社会还没有完全被消解成一本《世界时装之苑》的杂志,至多也不过再加上一份《三联生活周刊》而已。无论多么惨痛的现实,复述的过程都显示出一种本质上的“无关性”,当说到他人的时候,其态度相当于在说一只有趣的蚂蚁。被终结的何止是文学,在以消费主义为基本特性的“后”浪潮中,已经被宣布为终结的,还有历史、艺术、政治、民主等等。举凡现代社会中一切曾经被热切地追寻过的,一律都在被终结掉。 然而,还没有人能够宣布终结生活,而生活或者说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却并不是“小资”式的。当一座矿井都可以埋掉上百人的时候,当一个垃圾堆的倒塌都会压死几十人的时候,作为“人学”的文学在哪里呢?仍然在“下半身”里。文学没有出现在生活现场,几乎不再会产生《包身工》、《平凡的世界》那样的作品。 在第11期的《读书》杂志上,一个叫柳冬妩的作者介绍打工诗人的作品。“在宠物如此尊贵的年代/一个外省青年,还不如/一条狗那么容易找到归宿”,“从乡村到城市/如果注定这是一次艰难的过程/一只青蛙,千万只青蛙/情愿奉献一切/让热爱者的欢笑/建立在自己的血肉之上”。这类作品“唤醒了汉语诗歌古老血液中最富感性之力的部分”,他们的诗中“有一种硬梆梆的针对于强权的力量和威严”。在文字玩家一部分写作下半身,一部分以宣布文学终结相唱和时,这样的文字倔强地表示文学并没有终结,而是大量的时候它已经缺席。 在自怜自恋已成荣耀的风尚中,远避生活的孱头式的缺席,被用作“文学终结”的证明,张冠李戴,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刘洪波,《长江日报》评论员,著有杂文集《文化的见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