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中国入世三周年 > 正文
 

企业变化快于政府 一位外国记者看入世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 11:47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曲力秋

  企业的变化比政府的快

  1991年,学东亚学的美国学生贺生源(Sco tt H ills)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中文。回忆当初的选择,贺生源说,那时他只是觉得东方的佛教和道教挺“神”的,中文的诗意很
美,让他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所以,他认定“一定要到中国去看看。”

  5年后,适逢世界最大的通讯社———路透社在北京招聘记者,结果,没有任何新闻经验的贺生源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一般来讲,像路透社这样的通讯社很少招聘没有新闻经验的人做记者。但他们当时认为中国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会是一个新闻中心。所以他们想培养一批比较年轻的,能够说中文并理解中国文化的人做记者,就这样,我被招了进来。”

  贺生源初到路透社时,该社在北京只有4个外国记者,而在2004年,这个数字整整翻了一倍。明年1月份,贺生源说,路透社在大陆的记者将扩大到11人,其中,大部分记者是负责经济方面的报道。

  “我们的客户和读者最关注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商品和能源方面的报道,特别是人民币的变动情况更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乃至于任何报纸、任何网站关于人民币的信息和声明———即使这种信息和声明是没有任何新意的,譬如人民币是稳定的这样的消息,我们都必须迅速报道。”

  贺生源在路透社主要负责中国宏观经济方面的报道。因为工作的关系,他经常和中国的一些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打交道。他也因此见证了中国在过去3年里的变化和变化背后的东西。

  “总的来说,政府的变化比企业慢,他们比较传统,需要更长的时间使自己向好的方向转变。而企业比政府规模小,它们对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很快地改变自己的计划。所以它们比较灵活,调整的也快。”

  “但你还是能感受到政府的变化,譬如国务院新闻办差不多每星期都开一个新闻发布会,让某个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一些外国记者会提一些敏感的问题。虽然有些发布会我们不感兴趣,但总比没有好。我觉得这样做会给未来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这反映出政府也正在努力提高透明度。”

  中国企业不太愿花钱做宣传

  随着中国入世三周年日期的临近,国内大部分产业的保护过渡措施即将到期,世贸组织框架内的多边进程将进入新阶段。

  告别保护期后的中国企业,将进入到关键的过渡时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和国际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而中国企业在过去20多年里出现的积极变化,是不是足以应对这样的竞争,是很多中外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些在中国第一线采访和观察的外国记者们,对此更有独特的看法。

  “中国企业当然具有竞争力,而且这种竞争力非常强。”贺生源说,“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不是体现在名牌产品上,目前中国能够打到国际市场上的名牌产品还非常少。除了海尔的小型冰箱占领了美国60%-70%的市场外,中国的电器和汽车还没有进入到美国和欧洲的市场上。”

  贺生源的判断是:“中国企业要把自己产品的品牌推到国际市场上至少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不过,贺生源同时认为,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以前在美国人的观念中,中国只是生产一些纺织品、鞋子和便宜的玩具,现在美国的一些汽车、飞机和客车的厂商已经和正在准备把一部分生产转移到中国,这说明中国的生产能力正在快速提高。

  在贺生源看来,中国金融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够好。目前中国银行在香港的发展比较好,但能不能进入到美国或欧洲的市场还难有定论。中国的电器产品在美国会越来越受欢迎,美国人现在买的大部分电器是中国生产的。

  “中国的汽车业会像日本的上世纪60年代和韩国的80年代一样,先是出一些价格比较低的产品,这些产品慢慢占领市场,然后再生产质量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高的产品。我觉得上海汽车和一汽都有一个不错的发展势头。”

  贺生源说,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非常强,对市场的变化也很敏感,但中国企业不太愿意花钱宣传自己的产品,在质量和服务方面也比较弱。

  在中国做记者要有耐心

  加入W TO后的中国,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快速地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世界越来越希望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而急于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也迫切需要让世界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外国记者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就像是纽带一样,连接起了中国和世界相互沟通和理解的通道。

  “在中国做记者和在美国做记者完全不一样,”贺生源说,“美国的公关行业非常发达,一个公司或政府部门如果有什么消息,他们会非常积极地、主动地和记者联系,说我们有什么样的新闻要发布,在新闻发布会上又会说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愿意回答。”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美国的公关公司太多了,要拿到独家新闻不容易。而在中国,你要是和一个公司或政府部门有好的关系,和他们交朋友,时间长了,他们愿意告诉你一些对其它记者没有说过的事情,这样你能很容易地得到独家新闻,这在美国是比较难做到的。”

  在贺生源看来,国家统计局的官员比较容易采访。这些官员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往往成为他们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变化的起点,可谓影响巨大。

  “像前一段我们要问国家统计局一个问题,他们的副局长邱晓华接受了我们助理的电话采访。有时他们要发布一些重要的统计数字,也会提前告诉我们,让我们注意收看。但商务部、海关和一些比较大的能源公司非常不容易采访。”

  “在中国做记者一定要有耐心,要理解中国的国情。但要看到中国和10多前我刚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已经开放多了。”贺生源说。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入世中国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