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要的就是这张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 16:18 《数字商业时代》 | |||||||||
采访.撰文/邢丽萍 摄影/王钊 肯定了这张“脸”的价值,也就肯定了品牌的价值。所以,是否在“作秀”,已经不再重要。 王石有N种理由可以让人记住他:坐着万科“头把交椅”,一路把万科“扶”上中国房
所以,王石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是被一点一点沉淀起来的。到了最后,挥之不去。 这是王石的本事。 既然如此,选择王石来大做文章(其实是小文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要的就是这张脸。”摩托罗拉找到王石的初衷说出来就这么简单。 王石对此欣然接受。 “当时,整整化了一个小时的妆,可妆化完了,却没人理我了。原来,他们特意找了一个人,专门就是为了拍他拿着手机的手,而我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出来就可以了,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我这张脸。” 显然,王石并不介意别人把他这张脸的“价值”说得如此直白。而且,对于自己露“脸”后为摩托罗拉所带来不可小视的广告效应,王石很自信。尽管当时还盛传这样一种说法:“选用王石做广告,结果是万科的广告效应大大超过了摩托罗拉的,也就是说摩托罗拉花巨资在为万科做广告。” “明明采访的是我王石,可数数看,摩托罗拉又被提到过多少次,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摩托罗拉明显是占了便宜的。” 摩托罗拉究竟因为这则广告多赚了多少,无从考证。但从媒体的曝光率来说,摩托罗拉确实因为王石的这张“脸”而受益匪浅。 王石这张“脸”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王石想得明白,摩托罗拉也要得明白,所以,没什么不可以。 但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脸”,难免有时要遭遇尴尬。因为这张“脸”有一半要经得起追捧,而另一半要受得起曲解。 王石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他既经得起也受得住。 所以,对于用在自己身上的“作秀”一词,王石显得很不屑。 “我不是模特,也不是演员,说我在作秀,显然有贬义的成分。可我不介意,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不是。” 索性由着“作秀”去吧,王石依旧做着他想做的事情。 王石“固执”地给德国大众途锐汽车也做了形象代言人。王石表示,以后如果有自己喜欢的产品,在对万科品牌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他还会将他的形象代言人“计划”进行到底。 这就是王石。 王石这张“脸”彻底被关注还是在他成功登上珠峰以后。 登山者需要全神贯注、一步一步艰难向上攀登,随时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不是全身心地热爱登山,谁会去选择用生命“作秀”? 王石喜欢捷克作家哈维尔的一句话:“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 “1995年我左腿疼痛难忍,诊断为腰椎血管瘤压迫神经,医生警告有下肢瘫痪的危险。我意识到可能在轮椅上度过下半生时,才感受到健康的宝贵。所以,我要在身体还健全时去做一些还没来得及做的事。1997年7月,我约了几个山友,去了梦魂萦绕的西藏,爬了生平中的第一座雪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登山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舞者脚上的红舞鞋,脱也脱不下来了。” 王石还说,即便自己可以登上珠峰,但他还是摆脱不了随时可能瘫痪的危险。王石说这话的时候,很平静,也很从容。 王石的个人目标是2006年之前完成“7+2”。所谓“7+2”,即七大洲的最高峰,加上南极点和北极点。目前,世界上完成这个目标的只有30余人,华人还没有,他要做“第一”。 王石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他这张“脸”的价值看得一样地明白。 所以,王石永远都是那个王石。 别人要的也还是他那张“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