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的家常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 14:54 《团队》杂志 | |||||||||
- 萧三匝 都知道王永庆是台湾产业界的大佬,在大陆和台湾的政经两界影响力不小。阿扁竞选“总统”那一阵子,时时看着王老爷子的脸色,那意思是,你不支持我没关系,只要不公开反对,阿扁就阿弥陀佛了。
又听说这个出身寒微的大佬生活非常俭朴,他甚至认为长途电话费太贵,除了生意上的必要联系外,他不赞成子女们常打电话回家。但他几乎每周都要给子女们写信。为省邮资,他常用一种很薄的信纸,每封信都是密密麻麻好几张。 郭泰说:“要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与他共事。在与他共事不可得的情况下,阅读他的传记或他的演讲稿,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以为这个看法是不错的。 这一本《家常话》,搜集了王永庆对台塑员工、明志工专学生与校友的16篇讲演稿,经过重新分篇、分章、分段、抽言后完成的一本语录体著作。虽然是辑成的东西,但编者显然是聪明的,并没有将口语规整化,所以是自然活泼的。因为主要是王氏对小辈们的谈话,读起来确有《论语》般亲切的风格。 一般人读大人物的书,不外乎是想从大人物的经历中获得感悟,心急的人,则渴望大人物能告诉他成功的秘笈,以便自己去走捷径。 抱着这样心思的人,若读这本《家常话》,不免是要失望的,因为这本《家常话》,确凿是些直白的家常话,就象父母对儿子经常讲的那样,并不高深,往往还有些絮叨。比如,他说,“吃苦才能出头”,“读书必须真懂才有用”,“人不要懒,一懒就烂了”,“进步没有取巧的办法”,“肯多用脑必有成就”,“做事须从基层干起”,“懂事的人一定很谦逊”,“忘本的人禽兽不如”,“事事要求明朗化”,“饮水思源报亲恩”, “看问题一定要深入”,“克勤克俭赶上日本人”…… 一言以蔽之,王氏的用大白话道出的成功秘笈,不外乎通过企业经营再一次注解了儒家思想。我记得《中庸》里说:“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是最杰出者,道中庸则又为最普通者。若非中庸,即不成其高明。若非高明,不能尽道中庸。西哲有言:“人不能走出自己的皮肤”,那么,中国人怎么可能走出自己的文化呢? 处在大变革时代的人们,难免总有些浮躁而投机,对王永庆,或许认为他过于老派了,但如果能静下心来听听这些“家常话”,或许于“新进”倒会得到不少教益的。毕竟,谁没有年轻过呢? 由这“家常话”我又想起一点过去的小事来: 一、有一回读《白石老人自述》,开头一句就是“我小的时候,穷得很呐”,使我发生了强烈的的阅读欲望,《白石老人自述》通篇文字朴素干净,读之回味悠长。 二、长虹电子集团原来有个叫李文亭的物流主任,也是一个老头,小学文化,白头发,当了多年主任,下发的文件从来不用公文形式,标题就叫“我的讲话”。李文亭负责期间,从未有任何工作失误,长虹上下,莫不钦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