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3日11:37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推出2016年两会报道特别策划:《两会专家谈》。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等几十位学者发文探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发声国企改革、互联网金融等改革议题。

  王曙光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供给经济学是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学派。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讲的是需求问题,其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也主要从需求方面来解决。如果经济出现箫条,在凯恩斯主义看来非常简单,就是刺激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这四大需求在凯恩斯主义看来是治理萧条问题刺激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从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开始反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只讲需求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单纯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在美国兴起了供给经济学,在里根时代达到了高峰,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改变供给方。供给侧改革要追根溯源,是从80年代里根经济学开始的一个变革。但是中国现在讨论供给经济学,跟美国的里根供给经济学的时代特征、经济结构情况、产业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所面临的经济变革的使命与美国当时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思维往往是辩证思维,供给跟需求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两面,就好像人有正面,也一定有背面,供求不是割裂的。中国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和阳互为表里,那才构成一个世界。西方经济学的思维一般来讲是一分为二的,要讲经济就是供给或者需求,我觉得尽管现在讲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一定要把供给和需求这两方面要结合起来,不能单向思维,要合二为一。我认为所有影响需求的方面,大部分都来自于供给方面;所有影响供给的方面,也都大部分来自于需求方面。换句话说,供与求是不能分割的,他们互相影响,互为表里,它们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经济的两面,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今天讲供给侧改革,我也不认为这个提法是完全正确的。现在中央一号召供给侧改革,很多人就把需求忘掉了,他不知道需求是供给的另外一面,需求可以创造自己的供给,可以刺激供给,使供给成为可能。

  二、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突破点

  最近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农村供给侧改革目前有五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1、农村的人力资本供给。现在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的青年、尤其是农村有知识、有人力资本的青年大量外流,很多农村出现空心化的状况,整个农村人才缺乏。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前十年增长很快?是因为人力资本的价格比较低,成本比较低,青壮年农民大量涌到经济发达地区,支撑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但是今天,从供给角度来讲,农村的人力资本供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人力资本的供给严重短缺,导致发达地区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这就导致经济出现萧条。农村人力资本供给也约束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如果大量的人口仍然是流到中国的发达地区,支撑中国的城市化,农村没有人才,农村经济得不到增长,农村的需求从哪儿来呢?我们最近老讲提升农村的消费,刺激农村的消费,认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巨大的市场,这一点我同意,但是如果农村没有大量的人才,农村经济本身没有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很慢,这个需求从哪儿来呢?供给的源泉从哪儿来呢?刺激农村需求的源泉就在于农村经济要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发展要留住大量的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

  2、土地制度改革。农民最大的资本就是土地,如果要讲供给侧改革的话,土地改革释放的改革红利会最大。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一直在大力地推动中国农村的土地变革。首先是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促进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促进中国农村的规模化经营,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农经济,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尤其是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这些新型主体的发展。另外是增强土地产权市场的流动性,这个流动性主要是为农村金融服务的,原来农村金融缺少土地的抵押担保机制,现在土地经营权、牧区草地经营权、海边的滩涂经营权等都可以进行抵押。很多县域经济的活力,其实就来自于县域农村土地流动性的增强。下一步要农村的供给侧改革,土地变革一定会加大力度,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加大土地产权交易场所的建立。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村要实现供给侧改革,就要实现农村经营主体的变化。农村由什么人来供给呢?如果还是由小农来供给,农村整个经济发展一定会受到很大的束缚,而且现在小农在国内外农业市场不断完善,竞争不断加剧、农业开放化和国际化不断深化的情况之下,时时刻刻面临破产的风险。这个破产的风险来源于我们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是小农。所以要培养新型经营的主体,这些年来,中国大力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龙头企业、培养家庭农场,中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了120万家左右。但我也不主张消灭小农,不要走极端。

  4、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我们老说农村消费需求上不去,因为农村的人不敢消费,不敢消费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造成的。中国现在提倡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公共服务一体化,这里面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要均等化。如果农民没有后顾之忧,他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农村的需求就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5、加大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村信贷可及性。这几年农村金融的变化非常深刻,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国的商业银行等,都纷纷到农村来开展金融业务,这是非常积极的变化。但是现在中国农村金融还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个弊端主要是在于我们的竞争主体还不够丰富,市场竞争的程度还不够充分,导致农村金融当中很大一部分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如果农民的金融需求满足不了,他就很难进行投资与生产,也就很难进行更多的消费,因为收入上不去。你要促进农村的消费,就要加大农村金融的供给量。

  三、供给侧改革与县域农村金融创新

  中国的县域经济是中国未来经济的核心引擎之一,也是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如果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县域金融的发展,就不要讲中国的发展。农村供给侧改革为县域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农村金融机构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有效的创新,才能回应这个机遇与挑战。

  1、体制创新。中国县域金融的发展取决于体制创新,这个体制创新主要是鼓励县域金融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今天很多县域的金融竞争主体是残缺不全的,国有银行不见得都去,股份制银行也零零星星,农村金融体系的竞争性仍然是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竞争仍然是不完备的。同时,最近我们看到中国县域金融的风险正在逐渐累积,农信社体系不良贷款这两年当中翻倍增长。所以我预测,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当中,中国在县域金融体系的中小金融机构,像农信社体系,是危机逐渐爆发的几年,甚至不排除中小银行大量倒闭破产的可能性。实际上监管层面已经为这批中小银行的倒闭破产准备好制度设计了,比如存款保险制度。大家不要以为存款保险制度是保障金融机构的,那是保障存款人的。这个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鼓励资不抵债的中小银行破产掉,破产之后,政府有一个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障中小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

  同时在县域金融当中,由于竞争的加剧,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中国中小金融机构拒贷、惜贷、难贷的情况非常常见,有钱贷不出去,不是别人不需要钱,而是找不到好的企业,不敢往外贷。这几年中小金融机构的存贷比逐年下降,很多地方原来是70-80%的存贷比,现在存贷比达到了50-60%、40-50%,甚至30%,为什么呢?因为贷不出去。所以必须要进行深刻的体制变革,这个体制变革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有更多创新,鼓励中小银行发展,尤其是要给中小银行更多的牌照,给民营银行牌照,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这是体制创新的方面。

  2、机制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1)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县域金融最大的成本就是农民和其他的需求主体比较分散,信息比较不完备,风险比较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思维,去改善农村金融信贷机制,降低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2)产业链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机构要注意分析当地的产业。构造产业链金融会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成本。产业链金融,在纵向一体化过程当中,要解决整个产业链的问题,培育整个产业链,这样整个地方经济就会被带动起来。(3)土地金融。土地流转会引发大量的金融创新,我们要好好的研究地方经济的特点,创造这些新型的土地金融。

  3、产品创新。现在很多金融机构说我们贷不出去款,不敢贷,当然这里面一方面板子要打在中小企业的屁股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能质量不好,但是另外一个板子要打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屁股上,因为我们没有提供很好的金融产品。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还是要加大金融产品开发的力度,而产品创新依赖于什么呢?我认为依赖于本地经济的深刻理解,如果你不能理解本地经济,不知道本地的中小企业什么特点,长项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当地的农村经济长项在什么地方,你就不可能创造出好的金融产品出来。你要创造出好的产品,一定是深谙客户的需求,深谙客户各种方面的限制,因此你才知道客户的风险在什么地方,客户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他有什么可以用来担保,用来抵押,要抓住优势,克服风险,我们的金融产品创新就出来了。最近中国正在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尤其是要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这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我说,农村金融机构最终可能不是死在政府的干预上,可能最终死在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足上,归根到底是死在定价能力不足上。这一点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当地的产业经济情况,针对当地各类金融需求主体的情况来开发不同的微型金融产品,满足当地的需求。

  4、文化创新。我们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定要创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要塑造伦理文化、乡土文化、客户文化、治理文化,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银行、有深厚乡土根基的银行、客户粘合度和认可度高的银行、治理结构规范完善的银行。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可谓任重道远。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李彦丽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