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中国人民银行8日晚间宣布,自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06%。(2月9日新华网)
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迎来的第一个重大财经新闻就是央行加息。这是2010年10月份以来的第三次加息,加息之频繁可谓罕见。
央行此举,是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坚决抑制通胀的方针,平抑持续上涨的物价水平,调控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为全年工作布好开局。从理论上讲,加息的确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成本,抑制流动性,进而平抑物价和房价。但是,希冀通过单一的加息手段,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是有难度的。
在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已将货币政策由之前的“适度宽松”修订为“稳健”。但由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4万亿投资计划并未完成,很多工程进入扫尾阶段,以及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据测算10年间也将达到4万亿投资规模,因此2011年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出现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差异。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简单的说就是以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目前,政府财政需要将大量资金投向社会保障领域,这样政府主导的项目投资,就非常依赖信贷资金。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会争取中央的项目,但需要地方政府拿一大笔资金为项目工程配套。地方政府钱从何来?要么依靠土地财政,要么就是举债经营,而举债经营基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
现在,央行加息,收紧银根,可地方政府依然对银行信贷非常依赖,这就容易使政府项目挤占本来应该投放于“三农”、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增加民营企业和三农贷款的难度。如果信贷进一步收紧,银行无法贷款给政府项目,地方政府就只能强化土地财政,靠卖地换钱,而这无疑将加大房地产调控的难度。
央行加息还会遭遇中国经济管理水平的瓶颈。从这几年房地产投资过热以及农产品领域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现象可以看出,热钱炒作问题相当突出,但是面对国际热钱的投机和炒作现象,国家的法律不能予以及时打击,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总是等到炒作已经影响居民基本生活的时候才介入调查,可这时候,热钱已经抽离转向另一产品,导致被炒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伤害整个产业链利益。在这一背景下,即使央行加息,在法律不能规范经济行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不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对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现象也不能彻底解决,难以遏制“投机炒作”现象。
因此,伴随着央行进入加息周期,更为主要的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这样,央行加息的市场化举措才能取得更好的调控效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