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恰如预料,非常美妙,但撇开数据谈结构,却存在三大较为明显的隐忧。
早报特约评论员 叶檀
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恰如预料,非常美妙,但撇开数据谈结构,却存在三大较为明显的隐忧。
首先,通胀压力挥之不去,企业面临汇率升值与通胀预期恶化的双重挑战。
2010年全年CPI上涨3.3%,与10.3%的GDP增速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但必须看到,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通胀阴影日益深重,12月在强大的抗通胀政策后,CPI仍处于4.6%的高位。2011年1月上旬,食品价格继续上升,原材料成本高位徘徊,通胀压力还在发酵。
制造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进入长期升值通道。从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长期观察来看,未来中低端制造企业将出现大规模的关停并转潮。仅举一例,温州打火机厂商从1200家下降到200家,并还在下降的过程中。
2010年全年PPI上涨5.5%,而2010年12月PPI上涨5.9%,说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以国际铁矿石市场为例,可望达到创纪录高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仍在90美元以上的高位冲刺。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劳动力成本大增期,一年增速将高达20%左右。
上述成本还不是全部,人民币处于坚定的上升通道当中。自2010年6月19日央行重启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幅度为3%。美国仍在不断对人民币汇率施压,2011年人民币中间价已经上探6.5一线。
三大压力之下,多数制造企业难以承受。对于这些企业的未来而言,或者在资本的号召下打通产业链,或者挺进中西部享受低成本制造业的余温,或者退出制造业成为迷茫的资本玩家,或者抱上外资与国资的粗腿获取源源不断的订单。
不出意料的话,中国的此次经济结构转型将由资本、并购、转移、小企业破产等关键词引导。政府如何给民营企业减负闯过难关、培育中国内生市场经济的火种,应成重中之重。
其次,民众的财富与内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振。
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这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长 11.5%。与此同时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大幅上扬,而财产性收入大幅上涨的主因是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扬,而这只是账面数字游戏,并非真实财富增长。
这从居民消费可见一斑。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4%,与此前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扣除价格因素后,远小于报告数据,甚至低于历年平均水准。重要的是,消费结构有待调整。2009年7月29日,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当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报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来自政府与企业的贡献,而居民消费只占不到四成的比例。只有居民消费才能提振中国的内需,而靠政府消费,大部分时间只能增加财政支出与赤字。居民消费占比低,高端奢侈品与投资性消费品过高,中产收入阶层的消费不高,这样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侧面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最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根本突破。
参照1月初中电联公布的数据,我国仍然处于投资与重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与10年前没有本质变化。
1月17日,中电联公布201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4.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6%。用电量连续数年快速增长,说明我国经济保持高增长。从用电结构分析,第二产业用电量增幅最大,全年为3.1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1%,增幅提高10.72个百分点。而在工业用电中,轻、重工业分别为5187亿千瓦时和25699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1.89%和16.19%。可见,我国固定资产、重工业在经济中继续唱主角,GDP增速没有下降,但隐形负债增加,结构转型难以成功。
从宏观数据看,我国数据好于预期;但从结构看,我国的经济数据喜忧交织,以忧为主。数据反映了中国已有的经济成果,也说明了既有发展模式的红利已收获到尽头。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年,抛弃GDP,抛弃朦胧的乐观,进行具体分析,找到中国经济的转型路径与转型希望,才是务实之举。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