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稻葵:住房问题需要新体制 二次房改很必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5日 17:45  中国企业家网

  【中国企业家网】2010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结果将于2011年1月18日揭晓。在颁奖典礼之前,评选剧组在全国各地举办领军者问答中国经济系列论坛。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高房价带来的是老百姓普遍的感受是焦虑感,有房子的人不放心还要买,没有房子的人更焦虑尤其是年轻人。住房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体制和办法,二次房改很必要。以下为李稻葵的主要观点:

  李稻葵:我故意没有写全,想提出一个简单的概念,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现在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中,需要出现大城市功能,北京和天津以后一块儿作为一个大城市群一起发展,上海、南京、杭州又是一个大城市群,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部的西安,东北的大连、沈阳都是大城市群,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今天上午11点我还在北京,下午就到了天津,感觉是一个城市了。城市群是今后发展的特征,以后和北京密不可分,天津不仅有大型的制造业,飞机、造船,还有会现代服务业,北京依然是文化、政治中心,仍然有人才优势,天津把现代化的服务业转移过来,现代化的制造业转移过来,天津的发展是前途无量,有标杆意义。

  我想两个方面,地方和政府,民间的层面也要提升。天津市政府和北京市政府建立一个长期的联席会议的协调机制。城市建可以经常见面,我个人作为北京市的人民代表,也在经常呼吁这个事情,看到北京的很多的规划并没有把周边的规划统一考虑进来,比如说,它继续追求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北京有一个开发区,离北京不太远,用水费用和我生活用水的费用一样这是不合理的。这个层面需要协调,尤其是在规划层面。二是民间,宣传工作要做好,和很多的百姓讲,距离近了,从海淀区到东城区的距离,是天安门到天津站的距离,这个观念需要我们通过媒体、学者的文章研究去推广、宣传,这个非常的需要,任何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有这样的一个规律。在发展的前期很多人看到的潜力,但怎么看也看不到增长速度非常慢,但突然一个时期,潜力释放出来了,像王总、刘总开始投资了,增长速度开始排山倒海像井喷似的,天津已经到了这个发展阶段,站在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

  完全有可能,高铁的发展速度领先了,北京到天津不到20分钟,差的是火车和地铁之间,火车和汽车之间,火车和停开车的转换没有做好,铺铁路最后的两公里没有做到家,呼吁政府领导是否应该关注一下,自行车的停车场、停车处怎么转换这是关键。

  我想我作为学者,希望简单化,也许我的回答过于简单了,影响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是两个方面,一是房价,二是收入。为什么是房价问题,我们国家主要是房价过去几年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居民的收入的增长速度,高房价带来的是老百姓普遍的感受是焦虑感,有房子的人不放心还要买,没有房子的人更焦虑尤其是年轻人。住房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体制和办法,二次房改很必要。

  二是收入增长速度老百姓非常的关注,中国的百姓不是不想消费,而是对收入增长的信心不足。我希望政府会拿出一部分的真金白银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改革,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我观察中国的百姓心里是有一杆称,通过合法手段发财的老百姓非常的支持,把你们发财的财富回馈社会老百姓非常的欢迎。说白了,财富是暂时交给他们管理,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先富起来的企业家有这个情感,有这个前景,百姓关注最主要的是自身的,以及通过不合理、非法的方式不道德的方式获得财富的人,我觉得政府要抓大放小,是把大的收入格局搞对了,什么是大的格局?是政府百姓之间的财富搞对了,以及整体资本所得和劳动所得搞对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最有潜力做的事情是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推进财税改革,从方向上讲,向劳动力倾斜。

  消费的定位是不确定的,我有一种感觉,不要过早的高兴,消费持续增长拉动内需,现实的结果是消费在近期中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还在逐渐下滑,所以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首先是要马车还是要火车的问题,消费投资两架马车,现在是靠消费拉动,继续靠这三驾马车来拉是不现实的,真正体现在消费增长的贡献在哪里?我们可能说十年后,再评估,连续消费我觉得现在要看是不是把内需、消费看成是发展核心的动力。

  二是规划,“十二五”规划,GDP增长、就业的增长、金融的增长都有好处,服务业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还是靠消费,就是在现代的观点之下,如果没有一个强制性因素,现在当务之急是物业发展和消费发展,强行规定物业每年要消费多少,也许经过十年下来,在这个基础上,真正的取消一些政策,这很简单。现在的消费政策100%是内需的政策,点面消费,我看了尼尔森公司的调查,3500万大概有1200-1500万的是消费。解决了别人上百万的消费税收的需要。这些东西都脱离生产,解决1000万的就业问题,每年增加500万的税收收入,房地产问题是这样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