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9日专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29号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开幕,为期12天的会议将继续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磋商。人民网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就此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文字实录如下:
主持人:您说到拉闸限电,主要是为了完成节能降耗的指标。现在我们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的初级目标,您觉得我们制定这个目标和完成好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该从拉闸限电这种现象里面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潘家华: 我们这个拉闸限电要讲原因的话,应该是多方面的。第一,就是这个目标本身,我们确实是需要把目标定得高一些,也使得大家有压力,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我们当初定这个目标,我是觉得表述也是对的,20%左右。左一点、右一点,左两个百分点、右两个百分点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右,一定要超过20%,左一点又怎么样?因为在我们这个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要承认,需要大量的碳的存量的积累,也是能源的存量的积累。
因为这些砖、钢筋,哪一个不是能源,哪一个不是碳?这些都是。所以,我们说20%左右,我们可以允许左一点,18%我们就算完成任务,为什么一定要超过20%呢?所以,我觉得这是目标本身我们的理解太过机械,没有这个必要。发达国家也不会这样机械地理解这样的目标。在美国,它甚至《京都议定书》,已经同意了,签署了,它不批准。为什么?这是考虑它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欧盟说百分之几,也是有一个国家间的差别。
所以,我们一定要说,这个目标本身不要太过机械地理解,我们现在的理解就太过机械,一定要超过20%。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怎么样来看待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要知道,它是一个过程,不是属于一步到位的。我们现在要节能,要投资,你今年的投资,今年不可能见效,今年的投资可能三年以后才能见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2006年单位GDP的能耗下降还不到1%,因为当年不可能见效,它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关闭产能,也是一个过程,因为你要考虑社会问题、考虑成本问题、考虑地方财政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看这个过程。而且允许“十一五”这样一些节能的产能让它在“十二五”发挥作用,这也应该算是我们“十一五”的功效。所以,第二点我们把它看做一个过程。
第三,我们这个手段上面是欠考虑的。简单命令、行政命令是非常有效,我现在把你这个东西一关,没有能源消耗了,但是你这一关,你要考虑,第一它可持续吗?你不关,它生产了,不可以持续,而且不可以长期关,为什么不可以长期关?就业怎么办?地方财政收入怎么办?而且这个企业自己怎么生存?要没有企业生存,国家财政、国家税收从哪来?老百姓就业从哪来?所以不可持续,对整个生产的干扰特别大。
第二,它节能减排吗?一点都不节能减排,为什么不节能减排呢?首先看,你现在关闭以后,比如拉闸以后,这个企业还要生产,怎么办?它买柴油来发电,现在我们所说的“柴油荒”,柴油发电绝对是能耗更高,效率更低,排放更大。因为大电网供电来讲绝对是属于这样。没有节能减排,哪节能减排了?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你再供电,还是原来老的技术、老的设备,没有任何技术进步,没有任何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产业结构调整、达到提高能效的标准吗?没有任何效果。
第三,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代价太大了。关医院的电、关学校的电、关居民用电,中国没有美国人、欧洲人那样奢侈,我们没有平房,没有小的别墅,大家都住在几十层高的楼里面,我住26层,我自己不可想象,如果这个楼停电,我要爬到26层,我现在50多岁,我可能还爬得动,80岁的老人怎么爬,三四岁的小孩怎么爬?所以,我觉得这个对社会的代价也是太大。这样一种方式不可取,简单的行政命令不可取。应该是一种导向型的、市场性的。
比如,可以用,但是你现在已经超出了,超过了能源消耗,不够,你去买,或者你今天用多了,明天减少一点,让企业自己可以调整,第一季度多一点,第二季度少一点,第三季度怎么样,第四季度怎么样,让企业有这个自主权,而不是应该把这个闸给拉了,这个做派太不可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决心是认可的,但是对这样一种做派是持批评态度的。我跟国际上交流很多,他们认为你们怎么这样呢?你们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抬升很快,中国在国际上有发言权以后,你们会不会把这种方式强加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际事务的决策啊?所以,这样一种方式,实际上国际影响力也不好。
从方方面面来看,我们现在确实,应该有决心、应该有毅力,应该采取切实的行动,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讲究方式、要讲究方法,要可持续,要真正建立要让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修改 剔除 [主持人]:拉闸限电肯定是不可取的,这对我们完成温室气体减排这个约束性目标会有哪些启示?在完成温室气体减排这个约束性指标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刚才我说了,不应该用强制命令的手段,而且我们对于目标的理解,没有必要太机械,40%到45%,如果我们达到40%,我们就实现了,我们如果能够做得更多那是更好,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要超过45%。我觉得这是第一点,就是对于目标的理解不要太过机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