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伟
笔者不知道大海在哪里,只知道处理热钱的最好方式,是将其引向大海,而不是将其装进自家的池子。
有的经验教训,五千年前就有了,现在的人还不长记性。
所以,有必要将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再讲一遍。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合适。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这期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千古佳话。
对于水患,堵不如疏,这是至理名言、颠扑不破。
公元2010年秋天的中国,不但有水患,还有钱灾,钱如潮水、汹涌而来、泛滥成灾。
这个词不是笔者发明的,是南方周末一篇报道的题目。根据这篇报道,嗅觉灵敏的炒家正想尽一切办法,将境外的美元运到中国,赚取巨额利润。
另一方面,由于十一前国家再一次出台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走投无路的民间游资在十一后前赴后继杀入股市,股市成交量迭创新高,有一天达到了超过5000亿人民币的天量,股市热火朝天、炙手可热。
钱,真的成灾了。
怎么办?池子理论应运而生。
不久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热钱问题时提出了一个池子理论。即针对入境的热钱,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也就是说,短期投机性资金如果流入,通过这一措施把它放进池子里,而不会任其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去;热钱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让它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由于周小川语焉未详,池子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就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所谓的池子,就是股市,也有人认为不是。过了几天,央行副行长马德伦作出了解释。他说“池子是一个政策的组合”,包括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外汇结汇的管理、公开市场操作等调控工具。
说实话,笔者不太相信马德伦的解释,他所说的那些政策组合,不像池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笔者的理解没有错,所谓的“池子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堵”的理论,不是“疏”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倒退的,不是进步的。
退一步讲,即使有关方面想挖几个池子将热钱存进去,也是不现实的。有分析就指出,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市场已无池可蓄。换言之,原有的池子或被热钱毁于一旦或已被热钱注满。近年来,从楼市到红木、玉石以及农产品市场,凡是炒家和游商们能想到的,几乎都已被热钱洗劫了一遍。唯一一个最大的池子是股市,但是,在运行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让热钱一股脑地涌进股市,既解决不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也缓解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只会意味着新一轮浩劫又将重演,类似2008年的那场股灾卷土重来。
若是把银行当池子,即通过货币回笼来囤积热钱也不容易。有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可能会通过进一步加息来圈定市场上的热钱。众所周知,货币政策是一种相当极端的调控手段,稍有不慎就会矫枉过正,甚至遗患数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加息是一种必然,但加多少才能让那些热钱乖乖地流进银行里颐养天年呢。难道像1993年那样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到10.98%?此外,热钱既然是一种追求高回报的投机性的资金,就说明其远道而来,不会只为挣几个息钱。通常热钱追求的投资回报率至少在20%以上,银行存款利息能加到这么高吗?
再退一步讲,即使有了池子,热钱也被圈住了,最后被赶跑了,难道就对实体经济没有冲击吗?除非热钱大败而归,否则,如果境外热钱满载而归的话,其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伤害,将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中间的道理,不用笔者多去解释。
“你问我将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这是崔健的一句歌词。
笔者不知道大海在哪里,只知道处理热钱的最好方式,是将其引向大海,而不是将其装进自家的池子。
13年,够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