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时评:中国对日大开稀土之门是饮鸩止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 07:35  自贡日报

  邱 林

  据商务部日前透露,今年前9个月中国出口稀土3.22万吨,其中对日本出口1.6万吨,同比增长167%,占中国稀土出口总量的49.8%。11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从节能环保的目标出发,近期中国在稀土的开采、生产和出口环节都加强了管理措施。中国在稀土开采规模、生产冶炼计划以及出口配额方面,2010年的规模分别比2009年减少了25%、23%和39%。(11月18日中国经济网)

  看到这条信息,不禁让人们感到吃惊,没想到今年中国的稀土出口近50%都去了日本。自9月份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后,中国民间一直呼吁政府部门停止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同时,认为中国完全有必要将稀土作为对付日本的杀手锏。但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不仅没有停止对日稀土出口,反而加大了出口量。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稀土出口可以换取中日关系的好转。但是这种想法十分天真。实际上,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南辕北辙。这说明,在钓鱼岛撞船事件后,有关部门对是否限制对日稀土出口的态度是十分暧昧的。

  当传出中国可能减少或停止对日稀土出口的信息时,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和经济产业大臣大畠章宏都发表讲话予以关注,表示要将中国控告到世界贸易组织(WTO)。而中国商务部否认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实施任何禁令。商务部长陈德铭甚至表示,中国没有禁运,企业行为政府也不干预。

  这期间,日本对中国玩弄起两面手段。一方面搞“表面一套”,即将稀土问题外交化。稀土危机爆发后,日本迅速同欧美组成“抗议阵营”,日本媒体指责中国的稀土战略同俄罗斯玩弄天然气管道的手法如出一辙,是彻头彻尾的“资源武器化”。并搬出WTO规则来大肆制造国际舆论,目的恐怕不仅是想迫使中国在稀土出口上对日实质让步,而且要借此在国际舆论中将中国孤立。

  所谓“背后一套”则是日本政府为该国企业财团开路,分散稀土风险,这时的特点就是“官商勾结”,对中国部分稀土生产、出口企业软硬兼施。国内一些业界专家甚至为日方辨解称,虽然中国是稀土大国,但毕竟不是唯一的生产国,而日本在环保领域的先进程度是世界领先,几乎具有唯一性,中国对日本的需求程度要大于对中国的需求程度。因此,在日本需求稀土、中国需求技术等情况下,中国没有停止对日稀土出口的必要。

  现在看来,日本玩弄的这种两面手段收到了显著效果,今年前9个月,中国稀土对日本出口达1.6万吨,同比增长167%。这组数字透露后,日本也减轻了对中国的压力。据日本《东京新闻》报道,日本外务省已叫停在世贸组织(WTO)会议上讨论中国稀土禁售一事。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大畠章宏称,中国对日的稀土禁运正逐步解除。

  事实上,此事让中国脸面大失,说明中国在日本的压力面前退缩了。这让我们联想起另外一件事。上个世纪70至90年代间,中国一度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也曾大量出口日本。而在那个时候,忧患意识极强的日本,绝不会轻易激怒中国,因为这个资源奇缺的国家,对石油的渴望超乎寻常。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1996年后更是基本停止了对日的石油出口。

  而在比石油更具战略性的稀土资源问题上,中国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日本不仅可以任意激怒中国,而且还要中国大量出口稀土。众所周知,日本目前是世界上利用稀土实现附加值最高的国家,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稀土占到其消费总量的 90%以上。通过从中国进口价格低廉的稀土原料,然后再出售经过加工的高新技术产品,日本可从中赚取丰厚的经济利益。因为经过加工后的稀土价格往往堪比黄金和钻石。

  为了中国的稀土资源,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敲响警钟,是该醒醒的时候了。靠出售廉价的稀土资源换不来中国的经济发达,换不到日本的同情心,只有自立自强才会赢得尊重。中国为了环保考虑和显示稀土的稀缺性,确实要提高出口价格、限制出口产量,没必要委曲求全,做好自己的稀土产业发展是当务之急,而不是廉价出卖。

  (作者单位:自贡日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