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时评:再说价格与通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5日 17:02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巩 峤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度外。百年不遇的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且正在深化并呈波诡云谲之态;是不是如有关学者所说的这是国际金融集团的战略阴谋,也未可知。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冷静观察,提高认识,作好对可能出现的波动的心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由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引发的对于全面涨价和通胀的担忧,正在进一步地“发酵”,近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和资料在印证这一趋势。

  但是,在通胀不断逼近的时候,我们是否就无计可施了呢?综合最近的各种舆论和有关部门的相关举措,我们有个感觉,也许我们正在找到应对通胀的理念和方式。

  “水多了和面”。对于国内货币超发的通胀因素,有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指出:根据中国改革的早年经验,最为有效的应对之道,是在以经济增长吸收多余货币而争取均衡以外,应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也就是说,超发的货币如覆水难收,提高准备金率等也只是暂时收拢而延缓其流动速度,总量并不能减少,所以,在今后适度减缓货币发行速度的同时,相对应地增加资源、资产的市场流通量,是顺理成章的一个路径。我们上周所议论的观点,也正是这个意思。现在看,目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权威媒体的正面认可,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一个信号:今后,在农产品理顺市场价格的同时,我们有可能把过去没有货币化、不可流通的资源、资产,比如让农民的土地、房屋,比如许多的政府资产,比如国有的自然资源等,进入市场,吸纳货币,以减少游资兴风作浪的数量和能量。要说调控,这不就是一个基础性的、很有效的调控吗?否则,就可能如专家所说,最糟糕的,就是既听任货币被动超发,又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还有,中国央行日前出人意料地突然加息,这一带有“信贷收紧”信号的“逆向操作”或曰“自选”动作,摆脱了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屡遭发达国家“绑架”的被动局面。有专家指出,以往成为一种主流认识的 “货币升值与加息不可同时出现在货币政策选项中”,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亚洲国家尤其存在着这样一种思维惯性,即货币升值会减少外部需求,会破坏增长,引发萧条,甚至成为弥漫在亚洲国家中的一种“升值萧条恐惧”。与此相映,一个最流行的说法是,日本经济“失落的十年”,就是因为大幅升值。但国内学者最新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实际情况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当年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的同时,日元、法郎、马克都升值一倍以上,但有意思的是,在四五年的时间里,这几个国家的贸易顺差皆是稳中有升,就是说,本币升值并没有影响这几个国家的贸易状况,问题是,与德国的执行严格货币政策、压制资产泡沫、控制通胀、保持经济稳定的做法相反,日本则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把利率压得很低。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日本经济一度迅速扩张,资产泡沫迅速膨胀,大家都不愿靠实业赚钱,而是热衷于资本炒作,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的日本人到全世界疯狂花钱,购买天价名画、美国地产比如洛克菲勒大厦、好莱坞就是形象的写照。也曾有资料说,甚至日本东京一地的房地产价值,一度相当于美国全国房地产的价值。但是,好景不长,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房地产价格下跌为标志,日本的资产泡沫终于吹破,从此步入人们熟知的“失落的十年”,其根源就是“降息”。这是我们所看到的近年来颇具说服力的一个“另类”的见解。看来,我们的认知能力正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中不断深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正在改善。

  对于“热钱”流入可能导致的“输入型通胀”,权威人士的“池子”说很有道理,也通俗易懂。央行权威人士认为,虽然国际游资以获利为目的的投机,是一种常态,防不胜防,监管的难度很大,但在中国,除了严防“热钱”直接进来以外,对“绕道”进来的,可实行“总量对冲”,引到具备“隔绝性”的“池子”里,比如到债市里去逐利,但就是不能进入实体经济去“搅局”。

  中国严格、有序、有效的金融管制和突如其来的加息,据认为戳到了美国的痛处,这使华尔街屡屡奏效的手段受到强力的制衡,据说连头顶“诺贝尔奖”光环的著名经济学家,也一反斯文而撰文“破口大骂”。

  中国无意像“金融帝国”那样,处心积虑,谋取天下不义之财,但却要防止遭到暗算,避免可能的高通胀。近日,国内权威媒体不断发文说,美国的所谓 “定量宽松”,有滥发货币、大肆贬值而掠夺各国财富之嫌。在我们的印象中,这是第一次从权威媒体口中听到“货币战争”的提醒。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其深度和奥妙虽非我辈所能说透,但它也绝不只是少数精英的专利,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也的确不能置身度外。百年不遇的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且正在深化并呈波诡云谲之态;是不是如有关学者所说的这是国际金融集团的战略阴谋,也未可知。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冷静观察,提高认识,作好对可能出现的波动的心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