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衍生的焦灼中,福州市政府终于出手了,成了第一个政府干预控制菜价的城市:为平抑菜价,福州10日起对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和空心菜等4种主要蔬菜实施“限价令”。至11日,福州主要超市的80家门店全部将菜价调至政府指导价之下,4种大路菜的降价幅度两日间普遍达到 15%—50%。(11月13日《福建日报》)
在已经过去的那个迷乱秋季,当蔬菜开始变得越来越昂贵,CPI上涨成为普通家庭餐桌上“具体的难题”,福州的菜价保卫战中那只政府的手,就有了看似及时与“正当”的味道:CPI上涨、生活必需品涨价的难以回避,严峻语境下,需要管理者把更多同步的目光投向市民手中的菜篮子,那些菜价一路飙升后的日用品涨价仿效行为,也需要外部力量强力的纠偏。
福州蔬菜限价令的正义性已经不需要怀疑,我们也能够相信类似举措“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一个可以引为佐证的数据就是:短短几日间,福州4种大路菜的降价幅度普遍达到15%~50%。但更深刻的追问与索解显然在于:作为生长在价值与供求规律之上的蔬菜价格,其长期的稳定真的可以用地方政府行为的“恳急”之心来维系吗?而临时性的价格干预,对处于复杂供应链条中的蔬菜价格把握,又可以走到“第几公里”?
蔬菜价格高涨的发生路径,理当作为分析的一个切口。今年这一轮蔬菜价格非理性波动,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种出的有毒果子:急剧城市化进程下占地导致的蔬菜供应地的减少;化肥等耕作原料成本的逐年递加;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下热钱被挤出,涌向日用品市场;囤积炒作行为的蔓延等。也正基于此,以行政力量为依托,着力于供应链末端的“限价令”,虽然催生出了让蔬菜价格应声而落的完美治理表象,但可以想见,这种片面性遏制的功效能否走得更远,已然存疑。
之所以说行政命令下的蔬菜限价令更多只有着完美的表象,或许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还可能有着“附带的伤害”。在整体涨价环境未得到厘清的前提下,对蔬菜进行销售限价,即便它惠及了普通市民,那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对蔬菜流通利润的一次再分配,利润有限,商家逐利,游资见风而动,如此就只可能有一种结果:菜农被迫将蔬菜以更低的价格卖给“不肯做亏本买卖”的中间商与代理商,甚至因为中间商与代理商无高利可图而放弃部分地方的蔬菜收购,菜农只有让更多郁郁葱葱的菜烂掉在田间,欲哭无泪。
当然,我并不试图去反对蔬菜“限价令”的出台,当更多的城市在不约而同地沉默,当市民的焦灼因为涨价成为躁动的一片海,蔬菜限价令出台的善意必须得到足够的认同,我想提醒的只是:作为一种“平衡而需要成效”的艺术,限价的行政行为不能只有看得见的善意,它还必须是没有副作用的博弈,也必须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去寻求更见稳定与长久效应的治理。
或许也可以说,福州蔬菜限价令的确给了我们一种菜价可控的预期,也在快速地回应某种必须找到出口的情绪,但它本身显然需要基于完整视角下的更多举措跟进与合围。我不知道,会不会有更多的城市参与到这一场菜价保卫战中来,但毫无疑问的是,福州蔬菜限价令已经既是信号,也是参照:菜价上涨,政府理当有所作为。
□王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